康健雜誌161期2012.04.09 作者:黃惠如
如果你的阿公是王永慶,要怎麼樣過你的人生?不同於「靠爸族」、富二代,楊定一、王瑞華這家卻更謙遜樸實,並懂得利他分享。楊定一怎麼教小孩?
「剛剛才一個、一個跟(在美國的)孩子打電話,老三比較皮,比較難找,」剛回台灣開會的楊定一跟我們話家常,這時,他看起來是尋常父親。
但其實楊定一肯定不是尋常父親,他從小被視為神童,13歲以全巴西最高分考上醫學院,21歲就拿到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生化博士及康乃爾醫學院生化、醫學雙博士,現在是長庚生物科技、長庚大學的董事長。他的小孩也肯定受矚目,因為他的妻子是王瑞華,他們的3個子女是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孫子女。
如果你的阿公是王永慶,要怎麼過你的人生?楊定一教出的小孩非但不是「靠爸族」,還勤勞樸實。
楊定一的祕書陳靜雯回憶,有一次大女兒楊元寧和大家一起到高鐵車站要往南部出差,突然間元寧不見了,陳靜雯很慌張,心想「完蛋了,我搞丟王永慶的孫女了,」沒想到,不久就看到元寧從便利商店提著大包小包回來,買了水和三明治給大家吃,大家搶著幫忙提,楊元寧拒絕,她說,我年輕人要多鍛鍊。
楊元寧也不願意躲進豪門的保護傘,願意冒險吃苦。她在念哈佛大學時當平面模特兒打工,總是自己從紐澤西開車、提衣服,自己一次次去紐約試鏡,一次次面對被挑選、被挑剔不夠漂亮的殘酷,自己簽定經紀公司,也要在拍照前一天禁食,讓小腹像被熨斗燙平,後來她當上《teen vogue》的模特兒、也為紐約時尚週走秀。
而且,他們知道擁有得比一般人多,要懂得感恩付出。
楊元寧大學未畢業,就幫忙父親在瓜地馬拉蓋房子,進行「希望之村」與「光之城市」兩個計劃,以低利貸款賣給多數是單親媽媽的低收入戶。這個住屋計劃的網站與說明書,都是元寧和弟弟楊元平製作,並當面向瓜地馬拉總統貝傑爾報告。
老二楊元平17歲時出版過科學書《自然界的螺旋》,如何從有限的空間進入無限,也協助父親研發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的水泥,來幫助窮人蓋房子。
快樂:生命最重要的養分
聽楊定一講教養,像讀一本佛法教養書。他說,每個孩子第一優先、最重要的養分,是快樂。
楊定一在楊元寧所著《哈佛心體驗》的推薦序上說,無論是面對自己、面對人生、面對他人,面對服務的機會,都要感到快樂,「除非元寧感到快樂,否則再高的成就都沒有意義」。他時常提醒元寧,能夠接受生命中所有的喜悅與磨難,並感到滿足,這就是快樂,才是生命最大的恩賜。
他在已經熱賣六萬多本的《真原醫》裡也解釋,我們習慣經由物質上的獲得和舒適來追求快樂,因此,我們期許下一代必須卓越、勝過同儕,在比較中,我們帶來神經質,以為這些能為自己帶來優勢,卻也帶來不安與壓力。我們忘記了,出生以來擁有的最大資產,就是生命的喜悅。
要快樂,還是在那顆心,心念決定你快不快樂。因此,當我們問,哪個習慣最重要,最需要從小培養?楊定一毫不猶豫說,正向思考。正向的念頭影響人最深,最需要從小培養。若有了正向思考的習慣,即使遇到挫折、負面的狀況,都能看到正面,孩子未來的人生就有了指南針。
正向思考要靠父母一言一行的教導。
老三楊元培很喜歡踢足球,某次比賽踢輸了,跑過來急著講,「爸爸,你看到沒?我被人拐到,才沒踢進那一球,否則我們就贏了。」楊定一說,「什麼都不必說,來hug(擁抱),你已經做到完美了,」如果父母看到過程中小孩的快樂,而不只在意結果,小孩心中就知道,成功與失敗並沒有那麼對立,失敗並不可怕,什麼都可以去嘗試,未來人生也願意勇敢一點,多冒一點險。
放下我,利益他人
放下過度膨脹的「我」,也是快樂的法門,遠離情緒與煩惱的框架。
楊定一和別的父母不同,不希望小孩把自我成就當做人生最重要的事,他希望孩子放下「我」。
每當孩子和他訴說理想時,他細細聆聽之餘,不忘提醒孩子,理想裡,是否有利益他人。
利益他人,也在平時,而且具體不抽象。
例如老三楊元培踢足球回來晚了,他說是因為幫教練收足球,他就大大讚美,聽到和別人爭執,也問他們「有必要嗎?」來提醒孩子。
孩子們小時候,楊定一夫妻倆在美國也讓孩子到辦公室來聽他們談生意,他說,當孩子擔心他吃虧時,他最高興。因為孩子從他們夫妻的言行知道,雙贏才是生意之道,而且永遠要讓別人有路走。
讓孩子心靈轉變,可以從接觸古聖賢的智慧做起。他的3個孩子從小要讀經、靜坐,楊定一、王瑞華夫婦與來自全球的34個專家共同成立「兒童聯盟(Alliance for childhood)」,也推廣經典朗讀。
經典朗讀和宗教無關,是透過典籍上古聖賢的話語,讓孩子得以接觸文化中最富含智慧的部份,提供孩子生命中的方向感。
楊元寧就是這樣。她隨身帶著《法句經》的口袋書,每當煩惱來襲時,就拿出來讀,安心神。
從科學上來看,經由朗讀,可以將孩童的注意力和意識融合為一,孩童在朗誦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到腦波從快速清醒的的β波到身心放鬆的α波,甚至有些孩子還會到達θ波,也就是一般的睡眠波,主要原因是,許多熟練朗讀的孩子可以達到腦波同步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在深度靜坐或是高度創意時才可能產生的。
有些父母會說,易經、老莊、孟子……,連我都不懂,還要小孩讀?楊定一說,不需要懂,理解文義(contextual meaning)是大人的設限,不需強迫小孩理解或分析,只需要朗誦或唱兒歌的方式,輕鬆熟讀,就會有效果。
楊元寧出版的中英文童書《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裡,就看到經典已經根植內心。
「好好活出生命中的每一刻,
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
盡力行善,盡力言善,
讓你的言行都出自你的內心。」
只是一切的轉變,依舊來自心念,來自父母的改變,父母要從感恩做起。
父母感恩小孩,對累世以來的相遇欣賞與感謝,也就是無條件接受生命本來的面目。一感恩,所有事情都改變了,期望改變了,關係改變了。要放下期望,「因為期望是很苦的,孩子做不到你的期望也很苦,因為你失望,他也知道,」楊定一說。
放下期望,但珍惜親緣一場的每一天。楊定一說,親子互動要每天做,感情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小時候,人在美國的楊定一與王瑞華每晚輪流講故事給小孩聽,後來老大、老二長大了,聽到爸爸在講故事給老三聽,也湊過來聽,有時還編故事,把故事往不同方向走,楊定一想到孩子幼時點點滴滴,哈哈大笑。
楊元培兩、三歲時,喜歡作家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的童書《奉獻的樹》,12歲時,因為媽媽在台灣忙於事業,無法回美國,他就把思念化做文字,寫成中英文童書《奉獻的媽媽》。
這男孩在外面玩耍時受傷了,
媽媽第一個上前擁抱他
因為媽媽的心從來沒有和孩子分開過
這男人、她的男孩搞丟了工作
沒有錢沒有朋友、一無所有
媽媽留他下來,因為媽媽的心從來沒有跟他分開過……
再回到楊定一每天早晨和3個孩子的越洋電話,怎麼讓孩子覺得是關心,而不是監督?楊定一答:永遠要記得孩子是主角,打開耳朵,閉上你的嘴巴,尤其是父親要忍住給意見,不要老是想訓話。
看來這也是永遠放心不下的父母,「放下」的教養功課。
最新出版/楊定一博士、楊元寧總策劃 導讀《呼吸的自癒力》
星期一, 9月 28, 2015
98歲老中醫干祖望的 7 個忠告
這 7 個忠告,是老中醫 長壽的秘訣~
干祖望,男,98歲,中國10大名老中醫,他是退休中南海,中國國內最權威,他能高壽,秘訣就在於他的“ 童心、蟻食、龜欲、猴行 ”八字養生法。
1. 除了喝酒外,少吃涼菜。
在古代,人們吃到涼菜,一定是下酒用的,
因為無論白酒、黃酒都是溫熱之物,有涼菜相伴,正好中和。
現代人吃涼菜成了習慣,
在我看來倒是不健康的,並不利於腸胃。
2. 絶對不吃 苦瓜炒雞蛋
中國人的確有愛吃雞蛋的傳統,
早上煮雞蛋,中午西紅柿炒蛋,晚上苦瓜炒蛋。
苦瓜性寒,雞蛋也是寒涼之物,
這兩者加在一起,非常嚴重,
在我看來就是毒藥,奉勸大家千萬不要吃。
3. 早餐尊崇傳統
白粥、油條或者煎雞蛋。吃什麼健康,
很多人抨擊油條不健康,是垃圾食品,我覺得食物沒有“美惡”,
關鍵在於適度,白粥、油條、小菜,
是中國人的傳統,吃著舒服。
煮雞蛋寒冷,我是不吃的,
但用油煎一下就中和了,所以我是吃煎雞蛋的。
4. 飲食有節 - 慢慢吃...
道家有個觀點,
人這一輩子,吃的飯是有定數的,
早吃,多吃,你就早完蛋;
慢慢吃,悠着點吃,你就能活得長久。
所以我絶對不暴飲暴食。
5.現代人一大病症是不饑不餓
饑餓連在一起用多了,大家都分不清楚其本意了。
其實兩者有本質差別,“饑”是攝入食物量不足,就是肚子空了,
而“餓”是主觀感受,是想吃東西的慾望。
頻繁的過於強烈的餓的感覺是心水太旺,
不覺得餓的狀態屬於心氣不足。
不饑不餓是現代人的通病,
尤其是現在的孩子,肚子裡面塞滿食物,老是處於積食的狀態。
他們的腸胃相對滿實,口臭、咽喉反覆發炎感染、
腹脹、不放屁、晚上睡覺蹬被子,甚至磨牙、流口水。
不饑而餓,則是現代肥胖人的常見症狀,
不饑而餓,則是現代肥胖人的常見症狀,
這些人吃得很飽,但總是感覺餓。
這個病機則在於心火過亢,
情緒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或者內心存在深刻不滿足感,以致出現食慾亢進。
中醫治療一般用黃連、梔子等苦寒泄心的藥物。
6. 早晨不餓吃雞蛋牛奶,那是毒藥
很 多人問我吃什麼有益健康,
我說吃什麼不重要,
怎麼吃,什麼時候吃才是關鍵...
不饑不餓時候不吃
哪怕到了吃飯的時候,
外界的時鍾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 鐘。
很多人在規勸人們要吃早飯,
沒有人關心早晨起來,當事人是不是饑餓,
頭天晚上的飯還在胃裡沒有消化,一點食慾都沒有的人,
又要塞進去一堆牛奶雞蛋,不 就是毒藥嗎?
早餐清洗腸胃可以喝碗丁家鋪五穀粉,
是用五穀雜糧磨成細粉,方便沖泡。
他們的各種配方都是遵循老中醫認可的配方來的。
多吃五穀雜糧有利每天腸 胃運轉,排便排毒,長喝可延年益壽。
餓而不饑的時候,應該吃點點心,三口就得。
饑而不餓的時候,就要去看醫生,調節情緒。
7. 大量喝水,嚴重的會造成腎虛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
出現了所謂健康理念,
一天八杯水,
多喝水可以排毒,
還可以沖刷大腸什麼的。
其實,這樣喝水,非常傷腎,
嚴重的還會造成腎虛,憋不住尿。
喝水要小口,三口即止
留有餘地,方便消化吸收。
現代人光圖快,灌水牛飲,結果導致胃中存有大量冷水,
不是尿出去,就是存下來,沒有辦法成為體液。
喝水的學問還在於不喝淡水,
喝水的學問還在於不喝淡水,
淡水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腸子過,體液無處留。
所以古人要在淡水中加上苦味的茶葉,
在吃西瓜時候加入微量鹽,目的就是防止津液流失。
注意:
勿喝凍水、凍飲料
冷飲喝到胃裡,就要靠胃的熱氣,
把它溫到36 .5℃跟人體一樣的溫度。
日積月累,胃受不了,肺胃相連,肺也受不了。
有人喜歡吃飯之前先來杯凍飲料,
有人喜歡吃飯之前先來杯凍飲料,
那就完了,等你吃飯的時候,
任你吃多少,任你吃到多撐,都會沒感覺,
時間長了,你就變得奇胖。
一般人吃到七八分飽就差不多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