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31, 2015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李永豐


「這位是我的禮儀師⋯⋯,」台北市長柯文哲,有次向媒體如此介紹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
×!恁爸是你的禮儀老師,禮儀師是幫往生者化妝的人,你知不知道⋯⋯×!」李永豐私下這麼碎念柯文哲。
一個滿口髒話的人,為什麼會成為柯文哲、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和各路企業老闆的禮儀老師?
李永豐外表粗俗、言行狂放,其實心思細膩、重人情溫暖。他長年帶領紙風車劇團深入全台各鄉,為兒童免費演戲,帶來歡樂。這次選舉,藍綠陣營的候選人也爭相邀請紙風車劇團到選區表演,以吸引人氣,演出場次已經滿滿排到投票日前。
不只劇團受歡迎,李永豐本人還被不少參選的政治素人拜託,教他們應對進退之道。其實,就像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投身選舉前,找過專人指導肢體語言、溝通技巧,四年前蔡英文初次參選總統時,就開始找李永豐為她上課。
李永豐是大學戲劇系科班出身,當過演員、導演,熟悉專業表演的學問。
對於政治人物,他說,除了透過演說傳達情感,跑紅白帖、選舉拜票時,與一般民眾接觸的時間通常只有幾分鐘,候選人要在那幾分鐘之內讓人留下好印象,同樣須善於傳達情感。情感的展現,不只透過語言內容,還有表達的方式,也就是肢體語言,而這正是他的專長。
考禮儀,問倒拘謹小英
教她「拆關節」軟化肢體
不過,像蔡英文這樣拘謹的學者型人物,剛開始難免懷疑「學這個做什麼」。李永豐提出了幾個問題問她,例如「上台演講,眼睛要看哪裡?」「參加告別式,要怎麼鞠躬?」「跟不同的人,要怎麼握手?」等等,這才讓答不出來的蔡英文服氣,乖乖上課。
蔡英文上了四堂課,包括在劇團的排練場,對著李永豐不斷拋出的題目,練習「一分鐘即興演講」,訓練說話節奏和反應。
李永豐也播放當年蔡與馬英九辯論ECFA的影片,讓她看到自己的缺點。像是答話時一直看著馬,鏡頭只能拍到她的側臉,忽略了訴求對象是電視前的大眾。二一五年底剛舉辦過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蔡英文熟練到「眼觀四面」,顯示學習有成。
四年前,李永豐還特別花了一整堂課,讓當時在公眾場合身形僵硬的蔡英文,練習「打開身體」。
他用的是默劇課程裡的肢體訓練,包括「孤立動作」(isolation),從只能動頸部、動肩膀等一一拆解關節,來軟化手腳、軀體。「人對於不習慣的事情,雖然有情感要表達,但身體會失措、看起來沒自信,」李永豐說明身體開發課程的目的。
教社交,柯P照做
跟幕僚握手,練習正眼看人
柯文哲也是那種站上舞台,手腳放不開的類型。二一四年柯文哲參選,從白色巨塔裡習慣被人拜託的權威醫師,要走入人群低頭拜票,於是被幕僚帶去找李永豐上課。
「我第一件事就跟他說,鼻毛要剪一剪,」李永豐說。
柯文哲站著講話時習慣「駝背、後傾、凸肚、肩膀垮下來」,他教柯要把身體重心往前、往上提,演說的時候,腳後跟甚至有點要隨著聲音提起來的樣子,這樣才會讓聽者覺得誠懇,聲音也才會放出來。此外,他還讓柯的幕僚、劇團人員輪流與柯文哲握手,讓社交能力極差的柯文哲,練習正眼看人。
如今已當了一年市長,柯文哲的應對進退還是常常被批評失禮。問他是否仍記得李永豐教的禮儀,「有啦有啦,握手要看著人家的眼睛,身體不能站直直的,要前傾;還有鞠躬的時候,要彎到看見自己的腳趾前緣⋯⋯,」柯文哲說,他當時跟李永豐上了三堂課,一次兩小時,很認真,「但是考完(指選舉結束)第一天,我就變回自己,下次有政治考試的時候再拿來用,哈哈!」
李永豐強調,除了柯文哲愛穿高腰褲的習慣仍然不好看,如今蔡英文和柯文哲已是明星級的人物,表現自己的風格時,不會再讓外界覺得突兀。只有政治素人才需要透過他的指導,在面對陌生群眾時展現自信。
五個訣竅,都講誠意
張花冠、涂醒哲團報當學生
像這次代表社民黨參選立委的新人李晏榕,也因為父親李焜耀(友達創辦人)和母親藍瑞雲是紙風車的長期贊助者,在父母提議下找李永豐上課。她說,包括走路的步伐大小、手臂、肩膀擺動的幅度,都被李永豐逐個調整,她覺得很受用,「因為政治人物在外走動,很難一一跟民眾說上話,所以要透過肢體給人穩重、值得信賴的感覺。」
前前後後,包括立委陳明文、嘉義縣長張花冠都曾是李永豐的「學生」,去年參選的嘉義市長涂醒哲和一票議員共十五人,選前也集體找李永豐開課。
甚至,還有企業老闆私下請李永豐指點演說技巧、幫公司主管上鞠躬握手課。
摘要整理李永豐的五個禮儀訣竅,會發現「誠意藏在細節裡」,不論政壇或商場交流,都可參考。
握手:男人跟男人握手時,另一隻空著的手也搭上來握,或拍拍肩,會顯得更熱情,但對於長輩和女性不可如此,否則沒分寸。女性跟阿嬤握手時,摟一摟肩會讓人覺得溫暖。與坐輪椅的人或小孩握手時,要蹲下來。
鞠躬:參加告別式,坐等十幾、二十分鐘,只有短短二十秒的致祭時間表現誠意。最適當的鞠躬是彎腰四十五度,亦即剛好看見自己的腳尖,而且速度要慢,不必為了跟上司儀口令而點頭如搗蒜。家屬答禮時,也要與家屬的眼神接觸後再彎腰。
吃飯:餐桌上不要一直講自己的事,可多向同桌的人提問題,讓人覺得你健談、關心他人,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幫人夾菜時,分量只要少許,以免人家不愛吃而勉強接受。
拜會:到人家的地方,一定等主人坐下自己才坐,眼神也要環場一圈,跟在場每個人都招呼到。若坐沙發,背挺直表示嚴肅、略前傾表示關切,有啤酒肚的人切忌後仰,會讓肚子整個凸上來、不莊重。
演說:不論面對人數多寡,眼神要常常落在觀眾席前三分之二排中央的位置,讓多數人覺得你在看他。目光的環視可抓住前、後、左、右四個點,不必依序,慢慢擺動,才顯得自然而關照全場。
李永豐強調,從細節才看得出這個人的修養。但令人好奇的是,他本身不修邊幅,自稱「老粗」,是「不會游泳的游泳教練」,又為何能拿捏出這許多細節?粗與細,他都表現得極致。
一個信念,為別人想
吳念真讚:不是算計是柔軟
熟悉他的導演吳念真說,李永豐念戲劇,懂得「節奏」,知道什麼時候該出現什麼(指禮節的步驟 );加上從小的環境養成,李父是嘉義布袋漁村的漁會代表,家裡開雜貨店,人情往來緊密,他從小就能體會與人、與長輩的相處之道。
吳念真還舉了一個故事,說明李永豐有著別人無法察覺的體貼。
有一年春節,李永豐想要拿紅包給一位離職創業但不順遂的前員工。他事先把紅包拿給吳念真,聚會時由吳念真交給對方,對方當然先推辭,此時李永豐就用他一貫的粗口,罵對方怎麼能不接受吳導的心意,劈哩啪啦罵得對方非收下不可。
「他減除對方的尷尬、人情溫暖做給我,自己又達到資助目的,不是算計,而是一種柔軟。」吳念真說。
李永豐自己則解釋,他常常在公祭、應酬場合觀察,「偷看大器的人都怎麼做。」例如他有一次到台中的聯聚建設拜會,從進大門開始就有人迎接,在搭電梯、進會客室等待老闆來時,都一直有人陪著聊天,不被冷落,這個做法就被他學起來。
他認為,禮儀的眉眉角角能夠做周全,靠的是「為別人著想」的心理。「當一個人把自己放到最少,就能養成關心別人的習慣,」李永豐說。
這也難怪,許多事業有成、社經地位高的人,要向來自基層、大學考了七次,嘗過許多挫敗滋味的李永豐,學習如何「放下身段」了。
小檔案_李永豐
出生:1962
學歷: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
經歷:演員、編劇、導演
現職: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李永豐

星期日, 12月 27, 2015

打破動物蛋白的神話:鐵人三項運動員的素食宣言

打破動物蛋白的神話:鐵人三項運動員的素食宣言
“你怎麼獲取蛋白質呢?”這是我經常遇到的問題。
作為一名以植物飲食為基礎的超耐力運動員,我的素食飲食讓人們好奇不已。如果我每回答一次這類問題都收費一美元,累積下來,現在足以讓我的四個孩子完成大學學業了。所以,我們來一次性解決這個最重要最無法躲避的問題吧。
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這個社會給我們灌輸了一個錯誤的觀念:只有肉、蛋、奶製品才具有高級蛋白質,沒有大量的動物蛋白,連普通人都無法保持健康,更不用說當一名不斷挑戰自己身體極限的運動員了。
這種觀念隨處可見,例如:最近奶製品遊說團將牛奶巧克力鼓吹成運動員恢復體力的終極飲品,並打出引人注目的廣告,向他們施加影響,在食品標籤上加入健康專家對產品的耀眼的推薦詞,金光閃閃,讓人眼花繚亂。蛋白質!蛋白質!蛋白質!他們用“蛋白質越多越好”這樣的宣傳讓人們對蛋白質崇拜得走火入魔。
不管你是個職業運動員,還是個不常運動的宅人,在我們的集體認知系統裡,蛋白質的重要性絕對深入人心,以至於要挑戰蛋白質的“權威”,簡直就是“人神共憤”的事。但是從我的直接經驗來看,這個蛋白質權威論說好聽點是誤導民眾,說不好聽點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一場由肉奶企業主權勢財團導演,通過傳播關於蛋白質的虛假信息,豪擲千金的運動,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民眾堅信蛋白質的絕對權威。這場推動蛋白質絕對論的運動,不僅是由眾多謊言堆砌而成的那麼簡單,更是一場對我們的謀殺:用養殖場生產出的充斥著激素、殺蟲劑及可阻塞動脈血管的高飽和脂肪酸的肉類作為我們的食物並讓我們依賴這樣的飲食,從而誘發心髒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大肆“蔓延”。
沒錯,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促進肌肉組織生長和修復,還對一系列廣泛的身體機能的維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我們的蛋白質來源於植物而不是動物,會對身體產生什麼影響嗎?我們究竟需要多少蛋白質?
蛋白質包含20多種氨基酸,其中11種可以由我們身體自然合成,剩餘9種,我們稱作“必需氨基酸”,則必須從我們吃的食物中攝取,所以從嚴格科學意義上說,我們需要的是這些氨基酸,而不是蛋白質本身。但是這九種必需氨基酸卻並非只存在於動物蛋白中。事實上,它們先由植物合成,在肉類和奶製品中發現只是因為動物吃了這些植物。不可否認的是,人體對於植物蛋白質與動物蛋白質的吸收方式是不同的。另外,並非所有植物蛋白都“完整地”包含九種必需氨基酸。在討論避免動物蛋白質是否明智的時候常常會有人搬出這兩點。但實際上,全面的植物性飲食包括豐富多樣的各色食物,像胚芽穀物、堅果、種子類、蔬菜和豆類,這種飲食可以滿足經受最嚴格體能訓練的運動員對蛋白質的需求,並且不會產生會誘發心髒病的飽和脂肪酸、誘發一系列先天性疾病的酪蛋白,或者是乳清——奶酪產品的低級廢棄物。
只要問問像Mac Dazig、JakeShields或者是James Wilks這些練習綜合格鬥和終極格鬥的專業人士,Dave Zabriskie和Ben Bostrom等自行車運動員,Brendan Brazier、Hillary Biscay或者Rip Esselstyn等鐵人三項運動員,終極馬拉松運動員Scott Jurek,以及戰無不勝並即將與Manny Pacquiao面對面抗衡的拳擊手小Timothy Bradley,他們都會告訴你同樣一句話:他們不吃牛排、牛奶、雞蛋和蛋清製品,他們選擇健康的植物性蛋白質,像黑豆、菜豆、花斑豆、杏仁、扁豆、大麻籽、螺旋藻、藜麥、菠菜和西蘭花。
如果你的飲食包含上述富含高蛋白質的植物,我可以絕對肯定,你永遠不會缺乏蛋白質,不可能會缺的。儘管我的訓練強度很大,每週終極耐力項目訓練時數達25個小時,上述的純素飲食對我構建緊實的肌肉群和快速從運動中恢復沒有任何影響,反而給我提供了足夠的營養。事實上,我可以坦率地說,雖然我45歲了,我卻比之前任何時候都要健康,甚至好過我上世紀80年代在斯坦福參加世界級游泳比賽的時候。
不管曾經別人怎麼告訴你,我要對你說的是,蛋白質並非越多越好,只要補充蛋白質到能滿足你身體的需求量即可。對於運動員方面,據我所知沒有任何哪項科學研究表明,超過“每日營養素推薦供給量標準”(RDA)中規定的蛋白質的供給量(每日熱量的10%)的額外蛋白質攝取並沒有促進更多肌肉生長或者加速大量運動後身體的修復過程。實際上,長期來看,大量攝取動物蛋白反而會損害人體健康。有證據表明過量的動物蛋白不僅會儲存在脂肪細胞中,而且還會誘發多種先天性疾病,比如骨質疏鬆症、癌症、腎功能損害以及心髒病。
仍然不相信?想想這點:世界上最兇猛動物卻是“素食”動物,以植物為能量來源。大象、犀牛、河馬、大猩猩都有個共同特點:他們的蛋白質都是100%來自植物。好啦,放下牛排,加入我一起來一碗藜麥扁豆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