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31, 2018

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

《喻法集》就是博多瓦大師,他在介紹「道次第」的內涵時,會提到種種譬喻的方式來講述「道次第」的內涵,所以他所造的這本論稱之為是《喻法集》。在《喻法集》當中有提到:
「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
這兩句話裡面有四個譬喻,前面兩個譬喻是譬喻「暇滿難得」,後面兩個譬喻是譬喻到「在獲得暇滿之後,如果沒有辦法善加利用的話,內心應該要感到惋惜」的譬喻。
第一個譬喻「蟲禮」。所謂的「蟲禮」,指的就是如果今天有一隻蟲,牠能夠從地底下爬出來,並且在地面上跟佛頂禮的話,其實這種譬喻方式,你會覺得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怎麼會有蟲從地底下爬出來之後,會對佛頂禮呢?你會覺得是不可能的;相同的,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在無始以來不斷的在惡趣當中流轉之後,現今能夠有機會獲得人身,並且對於佛法生起些微的信心,這也是相當難得的。
  第二點「騎野馬」。不知道這個公案是真實的公案,還是博多瓦他自己想出來的公案,但不管怎麼樣,所謂的「騎野馬」,指的就是過去有一個人他的雙腳都斷了,所以他的行動非常不方便。有一天,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騎到一匹野馬身上,當他騎上去之後,他的雙手緊緊的抓住這一匹野馬,並且一邊抓著牠、一邊唱著歌,他覺得非常的快樂、非常的高興。這個時候其他的人就問他說:「騎著馬有這麼高興嗎?」他就說:「那是因為你的雙腳都很正常,所以你想騎馬的時候就有馬可以騎,而我沒有雙腳要爬到馬背上,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而現今我好不容易爬上來了,我才不會隨隨便便跳下去。」所以現今我們所獲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好不容易才獲得的人身,我們不應該蹧蹋它、不應該浪費它。這兩個譬喻是指「暇滿難得」的譬喻。
後面兩個譬喻提到的是「藏魚」。所謂的「藏魚」就是過去在西藏的後藏地區,有一個人他來到前藏吃魚,因為他覺得魚肉非常的鮮美、非常的好吃,所以他一口氣吃了好幾條魚。吃到最後他感到很噁心、想要吐,但是他為了不讓美味的魚肉從嘴巴跑出來,所以他就用他的手把自己的脖子緊緊的勒住,他不希望之前所吃的這麼美味的魚吐出來。所以如果一般的人都會覺得將所吃的美食吐出來是件可惜的事情,而想辦法去阻止的話;這時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如果沒有辦法好好利用的話,才是可惜的事。這是第三個譬喻。
第四個譬喻「梅烏食」。所謂「梅烏食」就是用酥油所作的糌粑團。過去有一個乞丐,他是一個小孩子,由於他生為乞丐,他非常的貧窮,但是他非常的貪心。有一個施主在發糌粑團的時候,其實這個小孩子他的手上已經拿到了糌粑團,但是他為了要拿第二個,他就把第一個糌粑團藏起來,想辦法再去拿第二個,他想要藉由這樣的方式告訴別人說:「我沒有拿到,所以我想要拿一個」,但是實際上他已經拿到了,只是他把第一個糌粑團拿去藏起來。但是當他去拿第二個糌粑團回來的時候,他發現他的第一個糌粑團竟然被狗給叼走了,所以他的內心當中感到相當的可惜,好不容易想出了這個方法能夠拿到第二個糌粑團,但是第一個糌粑團竟然被狗叼走了。所以藉由這個譬喻來譬喻說,如果我們在獲得人身的時候,沒有辦法好好利用的話,這也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情。
所以前面兩個譬喻最主要提到的是「暇滿難得」的譬喻,後面的兩個譬喻提到的是,「如果沒有辦法善用暇滿身,應該感到相當惋惜」的譬喻。

知與行

從生到死的距離最近
從知到行的距離最遠
學了那麼多道理,不練,真的沒有用ㄋㄟ😣
我沒辦法幫你「看開」
沒辦法幫你「調心」、幫你「正向思考」、幫你「不生氣、不沮喪、不煩」.....
我只能跟你分享很多老師教我的正確觀念
剩下的,真的只能靠你自己努力了
但是,至少我可以傾聽、可以陪伴、可以為你提醒正念
你絕不會是孤單的,知道嗎?
加油!有我在喔!
※ 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from Lillian Chen 的 FB

星期六, 8月 18, 2018

抱怨與感恩之間


手術後身體開始很不舒服,有時晚上真的無法休息。希望先生會關心我多一些,但希望的總沒有發生。
那天我和先生去掃墓,巴士上也看到很多年長者,帶著大包小包要去掃墓,看到他們那種對祖先恭敬的心,讓我感到敬仰。
大家下了車,需要過行人天橋,看到那些年長者拿著這麼多東西,心有不忍,身體雖然不舒服,還是上前幫了一位老人家拿東西。那些東西真的也蠻重的,本以為老公看到我這麼辛苦會來幫忙一下,但他完全無動於衷。我的內心是即傷心、難過又生氣。後來心態馬上轉:要做善行,是自己發自內心的,為什麼又要別人來幫我呢?所以,先生沒有幫我,成就我的善行,不是該感恩他嗎?
另一天,身體又極不舒服,無法入眠,先生也漠不關心。除了身體的痛,心裡更痛,怎麼最親的人看到我這麼辛苦都不關心我一下呢? 因為這樣,我只能祈求師父及佛菩薩加持,讓我身體的痛可以減到最低。透由念佛號祈求,吃摩尼丸,苦受真的慢慢減輕。想想,如果先生今天是非常疼愛我,看到我不適就噓寒問暖,照顧我到無微不至,我想我就不會想到佛菩薩,不會生起皈依三寶之心,更不會想要去念佛號。所以要感恩先生,讓我學習皈依。
若沒有學習佛法,我相信我會埋怨、傷心,去抱怨為何當初會嫁給他等等種種的不是。學習了佛法,內心就會以不同角度看事情,甚至也會想:先生是否也有什麼煩惱?內心就比較能轉過來,不會因為一時的負面情緒而說了傷害彼此的話。
感恩師父、老師的教導,弟子才懂得如何把逆境轉化為修行的助緣。

一件事的好壞,不在於它外表看起來是好是壞,而在於我們的心如何看待這件事。因為遇到生命的導師,我們的生命格局也慢慢擴大,幸福也慢慢增長。祈願大家也一樣幸福 ❤❤❤

文章出處
https://medium.com/@blissful.dumpling/%E6%8A%B1%E6%80%A8%E4%B8%8E%E6%84%9F%E6%81%A9%E4%B9%8B%E9%97%B4-282b16f25053

星期五, 8月 17, 2018

台大創校以來最年輕EMBA畢業典禮致詞貴賓─沈芯菱

2018年,沈芯菱於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研讀心得,重新詮釋EMBA的價值(Empathy同理力、Mission使命力、Benefit共益力、Action行動力),是台大創校以來最年輕畢典致詞貴賓,充滿智慧與慈悲的觀點,獲得滿堂喝采! →邀約沈芯菱演講 www.twhope.org →維基百科簡介:沈芯菱(1989年-),台灣知名慈善家。出身臺灣雲林縣貧困攤販家庭,半工半讀,現就讀於國立台灣大學商研所博士班、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校本部三年制)學程。自十一歲起投身公益,從未接受捐款及贊助,十七年來獨力支出800多萬元,力行眾多慈善活動,獲「總統創新獎」、兩度蟬聯「總統教育獎」、十大傑出青年等多項獎項,獲選「台灣十大慈善家」、「台灣百年代表人物」,事蹟編入十三本教科書,幾乎每位學生都要讀到她的事蹟。《商業週刊》喻為「台灣版的諾貝爾和平獎」,《時代雜誌Time for students》稱其「天堂掉落凡間的天使」,是家喻戶曉的公益楷模,當代深具影響力的青年之一。
---------------------------致詞全文---------------------- 敬愛的 郭代理校長、郭教務長、郭院長、謝執行長、各位師長、來賓、以及今日的主角各位畢業生:大家好 非常榮幸及感恩有這份寶貴機會來學習。 二十三年前,有個五歲小女孩,在外頭的烈日下,臉上掛滿鼻涕,拿著飲料到處吆喝叫賣,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 二十三年後,那個小女孩,站在這裡,用科技脫離貧窮,卻擔心起更多人的下一餐在哪裡。 若您的孩子在就讀高中小學的話,或許會比您還熟悉我的故事,因為從17歲起至今被收錄到13本課文中,有時遇到一些學生,他們會恍然大悟:妳還活著啊! 各位以前教科書念的多半是國父、蔣公,這例子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世代差異,以往可能覺得成功是要能打敗多少人,而現代則認為有一種成功是能幫助多少人。 無論是站在這裡,或是被編入教科書的意義,並非表揚個人,而是希望讓社會看見更多的可能性:原來階級可以流動、貧富可以縮短、世代可以共創!曾經,在我身上有許多的標籤:貧窮弱勢、鄉下農村、年輕女性,但這十七年來,透過「社會創新」不斷的反轉這些標籤,今天想從不一樣的角度詮釋EMBA這四個字的價值。 【Empathy 同理力】 首先,相信大家常聽到「innovate or die」不創新即滅亡,在獲得總統創新獎時,許多人問我,究竟創新的起點是什麼?為什麼在十七年前,還沒有Ipohne、Facebook、Line的年代,十一歲的我能開創農產網銷平台,至今銷售百萬斤農產,在十五年前,線上教學還沒興起時,就成立了安安免費教學網站,至今創下將近兩億次的點閱率,並且環島數十圈紀錄三十萬張的「草根台灣臉譜」,為台灣寫歷史,接著服務於廣大的原住民、新住民、弱勢學生等角落。此外,也用七千元創業,以電子商務幫夕陽產業轉型成功,帶來許多弱勢家庭的生計保障。 其實這一切的起點,對我而言,就是EMBA的第一個最重要的E,Empathy同理心。同理心的關鍵,就是要問對問題,當別人問Why為什麼去做時?我反問Why not?不斷的設身處地,例如曾在我們的免費課輔班裡發現有孩子上課就倒頭大睡,許多人會指責他功課這麼差,而我們則是選擇坐在孩子的位置上,模仿他上課情況,瞇著雙眼,搖頭晃腦、才發現原來他是近視不敢說,導致惡性循環,因此我們又發起免費配眼鏡的活動,別小看一副眼鏡,從申請人中我們又進一步發現那些社會救助網疏忽的族群。 無獨有偶,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能領先比爾蓋茲,成為世界首富,一個關鍵密技就在於他的「空椅子」技巧,每次會議都在重要地方擺設一張空椅子,開會一半時停下來問問,你覺得呢?空椅子就是不在場的重要他人,也就是你的服務對象,同理心不只是站在對方立場著想,而且要領先客戶一步,發掘潛在需求,這樣,當客戶跟你說「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馬」時,你才能洞察出,原來他需要的是更快速度,才可能去發明汽車。 【Mission使命力】 同理心是創新的根源,也因為有了同理心,才會有了使命感,也就是EMBA的M,Mission。我在哈佛大學商學院研讀時,第一堂課是上領導力,教授開宗明義地說,What's Leadership? Leadership is not rank, titles or money. Leadership is Responsibility. 是的,領導力的同義詞就是責任。現場的每個人都有職業,但,您有志業嗎?如果只是把工作當成職業,很難有創新的熱忱,唯有當成志業,才能觸動人心。 例如,我第一次來台大念書,不是碩士也不是博士,而是在國中14歲的時候,當時為了學習程式語言來幫助老農跟弱勢學生,但在雲林縣的資源有限,決定到台大進修推廣部上課,家人到處借錢,卻飽受嘲諷「散赤人也想學電腦?別被電電到就好,顧肚子卡實在」,借不到什麼錢,最後只好每天早起跟家人去工地、市場撿資源回收變賣,存了好幾個月,終於踏進台大校門,期間無數次想放棄,但總想著如果能幫助一個學生、一位農民,就值得了,也因為有使命感,才讓我發現每件事的關鍵不是難度,而是態度。 我十七年來都抱持著一份使命,走遍了最窮困的村庄部落、最偏瘠的山巔海角,我發覺,原來許多人不害怕顛沛流離、不害怕居無定所,不害怕三餐不繼,大家最害怕的是,失去希望。因此,這也是我成立「台灣6.0希望工程」最重要的核心,讓人看見希望。 【Benefit共益力】 接著,EMBA的B是什麼呢?先請問大家,您覺得「大」企業與「偉大」的企業差別是什麼?或許大企業思考的是如何用社會資源把自己變得更好,而「偉大」的企業想的則是如何運用自身的資源讓社會變得更好。所以EMBA的B,我認為可以呼應B型企業的Benefit corporation,創造共享價值,企業在得到營收同時,也可以創造社會正向影響力。 我們雖然是中小企業,但二十年前就開始提倡全程MIT台灣生產、聘用新住民、單親婦女、創造在地勞工就業機會,並製造捐贈八千多件新衣服到非洲、肯亞、烏干達、盧安達、剛果等國。 其實一切都關乎於「選擇」,您的一個動念、一個決策、一紙公文,將間接影響到成千上萬人的生活。記得早期線上教學還沒興起時,曾有企業要以千萬收購安安免費教學網站,當時我們還沒改善家境,還是租著鐵皮屋生活,卻為了保有最純淨的公益空間而婉拒了。 記得有次在很偏鄉的校園服務,有學生說他的夢想是想當有錢人,我繼續問要如何成為有錢人呢?努力上進?刻苦耐勞嗎?突然有同學說:「這還不簡單,做黑心事業就好啦!」全校哄堂大笑。當社會亂象不斷、失去了公平是非時,與其思考「如何留給下一代更好的地球」,別忘了反過來問:「如何留給地球更好的下一代」 【Action行動力】 最後,EMBA的A,您認為是什麼呢?為此,我訪問了海內外許多高階主管朋友,大約23個國家,統計發現前幾名有:Attitude正向的態度,Ambition雄心抱負,Accountability擔當責任,而統計排行第一名的則是,Action行動力! 很多人不S願行動,就是因為害怕失敗,其實這十七年的公益之路跌跌撞撞,很多人好奇為什麼願意堅持?為什麼願意半工半讀投入公益八、九百多萬?我始終抱持著一個信念,如果今天失敗了,是我一個人的事;但如果成功了呢?就是全台灣的事,因為證明了年輕人也能開創舞台!別忘了,沒投出去的球,命中率永遠是0%。 漫步哈佛校園,隨處可見這幾個字,"Ask what you can do" ,將近六十年前甘迺迪的就職演講仍感同身受,無法用一樣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無法用一樣的企業策略,得到不一樣的績效影響力,世界瞬息萬變,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是可以創造未來 。 請一起重新定義EMBA,Empathy, Mission, Benefit and Action。 一個年輕女孩的力量有限,但現場各位企業家的力量無限,確實這是一個充滿問題的年代,難免讓人灰心失望,但,您能成為解答,正如甘地說的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要讓社會更好,並不是一個人做了百分之一百,而是每個人都能做出百分之一,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是可以創造未來,您就是改變,您就是力量,EMBA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