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法集》就是博多瓦大師,他在介紹「道次第」的內涵時,會提到種種譬喻的方式來講述「道次第」的內涵,所以他所造的這本論稱之為是《喻法集》。在《喻法集》當中有提到:
「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
這兩句話裡面有四個譬喻,前面兩個譬喻是譬喻「暇滿難得」,後面兩個譬喻是譬喻到「在獲得暇滿之後,如果沒有辦法善加利用的話,內心應該要感到惋惜」的譬喻。
第一個譬喻「蟲禮」。所謂的「蟲禮」,指的就是如果今天有一隻蟲,牠能夠從地底下爬出來,並且在地面上跟佛頂禮的話,其實這種譬喻方式,你會覺得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怎麼會有蟲從地底下爬出來之後,會對佛頂禮呢?你會覺得是不可能的;相同的,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在無始以來不斷的在惡趣當中流轉之後,現今能夠有機會獲得人身,並且對於佛法生起些微的信心,這也是相當難得的。
第二點「騎野馬」。不知道這個公案是真實的公案,還是博多瓦他自己想出來的公案,但不管怎麼樣,所謂的「騎野馬」,指的就是過去有一個人他的雙腳都斷了,所以他的行動非常不方便。有一天,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騎到一匹野馬身上,當他騎上去之後,他的雙手緊緊的抓住這一匹野馬,並且一邊抓著牠、一邊唱著歌,他覺得非常的快樂、非常的高興。這個時候其他的人就問他說:「騎著馬有這麼高興嗎?」他就說:「那是因為你的雙腳都很正常,所以你想騎馬的時候就有馬可以騎,而我沒有雙腳要爬到馬背上,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而現今我好不容易爬上來了,我才不會隨隨便便跳下去。」所以現今我們所獲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好不容易才獲得的人身,我們不應該蹧蹋它、不應該浪費它。這兩個譬喻是指「暇滿難得」的譬喻。
後面兩個譬喻提到的是「藏魚」。所謂的「藏魚」就是過去在西藏的後藏地區,有一個人他來到前藏吃魚,因為他覺得魚肉非常的鮮美、非常的好吃,所以他一口氣吃了好幾條魚。吃到最後他感到很噁心、想要吐,但是他為了不讓美味的魚肉從嘴巴跑出來,所以他就用他的手把自己的脖子緊緊的勒住,他不希望之前所吃的這麼美味的魚吐出來。所以如果一般的人都會覺得將所吃的美食吐出來是件可惜的事情,而想辦法去阻止的話;這時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如果沒有辦法好好利用的話,才是可惜的事。這是第三個譬喻。
第四個譬喻「梅烏食」。所謂「梅烏食」就是用酥油所作的糌粑團。過去有一個乞丐,他是一個小孩子,由於他生為乞丐,他非常的貧窮,但是他非常的貪心。有一個施主在發糌粑團的時候,其實這個小孩子他的手上已經拿到了糌粑團,但是他為了要拿第二個,他就把第一個糌粑團藏起來,想辦法再去拿第二個,他想要藉由這樣的方式告訴別人說:「我沒有拿到,所以我想要拿一個」,但是實際上他已經拿到了,只是他把第一個糌粑團拿去藏起來。但是當他去拿第二個糌粑團回來的時候,他發現他的第一個糌粑團竟然被狗給叼走了,所以他的內心當中感到相當的可惜,好不容易想出了這個方法能夠拿到第二個糌粑團,但是第一個糌粑團竟然被狗叼走了。所以藉由這個譬喻來譬喻說,如果我們在獲得人身的時候,沒有辦法好好利用的話,這也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情。
所以前面兩個譬喻最主要提到的是「暇滿難得」的譬喻,後面的兩個譬喻提到的是,「如果沒有辦法善用暇滿身,應該感到相當惋惜」的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