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需要的不是「才能」,而是「練習」。一切終究是由「做或不做」來決定。
我的記憶力很差,一向不擅長考試,雖然做的都是我感興趣的事,卻從未有過脫穎而出的成功經驗,而且我還極度怕生。我真的能夠好好地在公司工作嗎?自己到底能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呢?種種事情都讓我擔憂。到現在,已經過了十七年了。這樣的我,也成功參與了幾項從0到1的計畫。
人類的大腦不管到了幾歲,只要輸入新的資訊,就能自由地重組迴路。但是,只有「知識」是不夠的,唯有實際的「經驗」,才能讓大腦的迴路大幅改變。就算從書本中學到騎自行車的方法,也絕對無法學會騎車。只有一次又一次地跌倒、練習,才能掌握騎車的訣竅。這個時候,大腦的迴路已經重組了。同樣的道理,只有試圖採取從0到1的行動,才能讓大腦自動建立從0到1需要的迴路。
如果因為害怕而待在「常識」的框架中停滯不前,大腦會日漸強化這個最適合在框架中安穩度日的迴路。這麼一來,不管是頭腦多好的人,都絕對無法實現從0到1的創新。我想各位也知道,有些人就算直覺敏銳、頭腦清晰,也完全沒有創造力。
我曾經與成功實現從0到1、真正有能力的人一起共事,就我的經驗來看,他們不一定有很高智商,但這些人毫無例外地,全都不畏風險,持續挑戰創新。換句話說,能不能一次又一次地練習稍微跨出框架,將決定從0到1的成敗。
限制是創造力的泉源
我反而覺得,創造新事物時,「限制條件」很重要。釐清條件限制,是發揮創意的第一步。
因為有限制,才能想出點子。如果不想出克服這個限制的點子,我就一步也無法前進。換句話說,我必須以限制為起點來思考。將好幾個限制條件累積起來,「思考的焦點」就會越來越明確。而且,讓大腦持續在壓力下思考,就能靈光一現,想出「就是這個!」的點子。反過來說,人類的大腦似乎具備這樣的性質,如果沒有適當的限制條件,就無法鎖定「思考的焦點」,會逐漸變得不知所措。
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限制才是創意的泉源。我原本以為,限制只會讓人苦惱,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有限制,才能帶給我們思考的契機。自此之後,當我開始一項新工作時,一定會從釐清限制條件開始著手。
世界上有很多會幫汽車或自行車取名字的人,或是會對布偶說話的人,我並不認為這些人覺得汽車或布偶能夠理解人類的語言或想法,但是他們對待物品的方式,就好像把物品當成人類一樣。這種時候,他們在心裡應該覺得自己與汽車或布偶心靈相通。那麼,人類在什麼時候會對物品抱著這樣的想法呢?應該是在對這個物品很著迷的時候吧。我自己一直都是個深深為汽車或自行車著迷的人,所以非常清楚這種感覺。當我打從心底喜愛一輛車的時候,這輛車在我心中的地位將超越單純的零件集合體,我甚至覺得自己與它心靈相通。
釐清限制條件,才能發揮高品質的創造力。如果因為找不到創意的線索而束手無策時,就要徹底釐清限制條件,找出做得到的事情。這麼一來,大腦才會為了在有限的條件中擠出創意而開始運作,尋找突破點。「限制」不是創意的絆腳石,而是讓創意飛躍的墊腳石。
「不會失敗」是危險的徵兆──待在「安全地帶」只能創造出平庸的事物
這是F1界有名的傳聞。天才賽車手不知道為什麼,在正式上場前的練習中,狀況總是意外地差,經常打滑,甚至偏離賽道。不久之後我就知道原因了。原來他們就是靠著在練習時反覆摸索極限,才能成為一流賽車手。「這個彎道如果速度再更加快可能會有危險。」「我能承受到什麼程度才踩剎車?」他們會挑戰與失誤只有一線之隔的賽道攻略。他們雖然不至於衝出跑道,把車弄壞,導致最後無法正式上場,但也絕對不會為了避免衝出跑道,而選擇游刃有餘的路線。他們透過一次又一次成功與失敗只有一線之隔的練習,讓身體牢牢記住最快的路線選擇。所以他們才能在正式比賽中獲勝。反覆這樣的過程,就能取得「一流賽車手」的稱號。
我知道這件事情之後恍然大悟。我覺得,這是像我這樣的上班族也通用的「真理」。不只是一流賽車手,上班族在工作時,也應該把目標放在自己的實力可以勉強到達的領域,就算偶爾失敗也無所謂。不斷重複這樣的過程,就能分辨出什麼樣的領域自己有機會成功,可以果敢地上前挑戰。如此一來,就能慢慢培養出堅強的實力,持續創造出高於平均的成果。我認為,習慣這樣的工作方式,是讓自己成長的鐵則。
我們的目標是與失敗只有一線之隔的路線,所以從0到1的開發過程必然是一連串的失敗。我在開發Pepper時就是如此。如果只是嘗試隨便想到的內容,也無法獲得任何經驗,所以每次開發新內容時都必須仔細推敲。團隊成員在連「完成品」的範例都沒有的情況下,無止境地持續這樣的過程,會累積挫折感也是理所當然。但這個時候才是關鍵,我認為,能夠進攻到多逼近那只有一線之隔的部分,是成敗的分水嶺,所以失敗也不能氣餒,只能持續努力,我不斷地激勵團隊成員。
所以我是這麼想的,從0到1需要「忍受失敗」。就像一流賽車手必須透過在練習中的多次打滑,才能體會彎道的感覺,我們也只能從多次的失敗當中,體會從0到1的關鍵。只有經歷過失敗,才能逐漸摸清不能跨越的那條線,也才能掌握那條與失敗只有一線之隔的路線。相反的,如果為了避免失敗,只在游刃有餘的安全範圍中工作,就只能創造出平庸的事物。能夠實現從0到1的,只有在成功之前不斷背負失敗風險的人,換句話說,就是只有能夠「忍受失敗」的人。
應該這麼說才對,「不會失敗」是危險的徵兆,因為這代表沒有挑戰極限。乍看之下沒有失敗,但其實只是讓從0到1的能力退化而已。單純的粗心大意就不用說了,胡亂畫大餅導致的失敗,也不會讓你更接近成功。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以極限路線為目標,一次又一次地挑戰,並且從失敗中得到回饋,提高挑戰的精確度。能不能腳踏實地反覆這樣的過程,才是從0到1的成敗關鍵。
(摘錄整理自《Pepper開發者從0到1的創新工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