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月 11, 2019

青春

德裔美籍人 塞繆爾·厄爾曼 70多年前寫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首次在美國發表的時候,引起全美國轟動效應,成千上萬的讀者把它抄下來當作座右銘收藏,許多中老年人把它作為安排後半生的精神支柱。

美國的麥克亞瑟將軍在指揮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辦公桌上始終擺著裝有短文《青春》影本的鏡框,文中的許多的詞句常被他在談話或開會作報告時引用。

後來此文傳到日本,文章的觀點成為許多日本人生活哲學的基礎。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多年來,《青春》始終是我的座右銘。」

文章如下:

青春
塞繆爾·厄爾曼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炙熱的戀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如此銳氣,二十後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廢必致靈魂。憂煩,惶恐,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
無論年屆花甲,擬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樂,奇跡之誘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線,只要你從天上人間接受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信號,你就青春永駐,風華常存。
一旦天線下降,銳氣便被冰雪覆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實已垂垂老矣;然則只要樹起天線,捕捉樂觀信號,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齡告別塵寰時仍覺年輕。

「Youth」
by Samuel Ullman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

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 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 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sixty more than a boy of twenty. 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

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Worry, fear, self-distrust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irit back to dust.

Whether sixty or sixteen, there is in every human being’s heart the lure of wonder, the unfailing child-like appetite of what’s next, and the joy of the game of living. In the center of your heart and my heart there is a wireless station; so long as it receives messages of beauty, hope, cheer, courage and power from men and from the Infinite, so long are you young.

When the aerials are down, and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snows of cynicism and the ice of pessimism, then you are grown old, even at twenty, but 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 to catch the waves of optimism, there i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eighty.

星期六, 2月 09, 2019

自私是什麼

通常在我們的解釋裡,所用的詞彙就是{我們是自私的,這是人類的天性,所有的眾生也是自私的,自私本身也是對的,因為自私會對自己帶來最佳的照顧};怨恨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生起緣他人的菩提心,愛己是菩提心的基礎,像個種子,能延伸至他人,這就是慈悲心,所以我們是自私的,但是,我們的自私應該成為聰明的自私,並非愚蠢的自私,過多的偏執、眼光狹隘的自私,常會毀滅自己;如果你真的愛你自己,你必須正當的運用自己的智慧,並認知:{如何讓自己帶來最大的利益},以這種的方式去推動,我所謂的(非宗教性的內心教育)。


達賴喇嘛

達賴喇嘛談皈依

我覺得歸依的本質,在於對法作為一種解脫的方法的效力產生深切堅信,及對得到那種解脫產生深切欲求。一般而言,我們說佛是教導我們修道的老師,法是真正的歸依處,僧是在修道上的同伴。因此,對法的深切堅信是培養對佛與僧的深信、尊敬的先決條件。

在《釋量論》中,法稱論師試圖合理地證明佛陀是位已覺悟的導師這個事實。他以徹底檢查佛陀教法、證明四聖諦教法的可信性來支持他的論證,因為四聖諦是同時在推理和個人確實的經驗這二者之上所建立的。這裡的重點是說,我們應當首先接受法的真理,而在這個基礎上認定佛陀是位真正的導師。只有在關聯到極端隱晦不明之處時,才會使用相反的邏輯。也就是,佛陀對這些事情的說法之所以能被信賴,是因為他是位可靠的導師。這是一個複雜的推理過程。為了要跟隨這個理路走,我們自己必須對佛陀所教四聖諦之可信度的相信為開始,這是要通過批判性推理的。當我們對這些真諦有個人的體悟時,我們就能對佛陀作為一個導師的可信賴性產生深信。既然佛陀能在那些需要通過理性批判的地方被證明是可信的及合理的,我們就有信心去接受佛陀在其他較為隱晦不明之處所講的證言。因此,歸依三寶可自歸依法衍生出它的全部意義。

思惟死無常

「思惟死無常」的定義,並不是一般人畏懼死的這種無常的概念。一般人會說「我快要死了,所以我很害怕」,這種思惟,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要強調的死無常的觀念。

現在所講的死無常的思惟方式是「我們現在得到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在還沒有圓滿暇滿人身意義之前,假使我死了的話,不是很可惜嗎?」以這種思惟方式來思惟死無常。透過這種的死無常,它會策勵你一天、再一天的,對於法的精進心自然會增長。

我們時常有這種的說法就是說,修行者在臨終的時候「勝歡喜、中不畏、劣不悔」。就是好的修行者他快死的時候,他會非常的歡喜,因為他已經圓滿他所要做的一切,而且做得相當殊勝。中者他不會害怕。後者他不會後悔,就是能做到的,他已經盡力去做了,所以他不會有後悔的,真正的修行者是要到這樣的程度,所以透過死無常策勵自己。

我們什麼時候才會知道死無常的結果呢?就在臨終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自己是在哪一個階段。


~達賴喇嘛

想不到一粒米的功德如此之大

『導讀:因緣法是宇宙顛撲不破的真理,面對因緣所生法的真理,龍王深知要謙卑禮敬,這就是一粒米所以能使波瀾壯闊的大海平靜如古井的道理。』



有一對貧窮的老夫婦,既沒有兒女,也沒有謀生的技能,羸弱多病,只好乞討過生活。他們不僅家貧如洗,連居住的地方都沒有,只好棲身在廢棄的牛棚裡面。他們唯一的財產是身上那一件經年累月不離身,又髒又破、不曾洗滌的衣服。老夫妻聽說佛陀帶著一千二百五十位的聖弟子,到當地來接受供養。夫妻倆著急地商量著:

“佛陀是世間稀有難得的第一福田,如此難遭難過的因緣,我們絕對不能錯失,總要想辦法湊出一點東西去供養。”老先生病瘦的臉龐洋溢著難得的奕奕神采。

“可是我們實在太窮了,拿不出東西來佈施。”老婆婆臉上寫滿了憂慮。

“有了,我們可以把身上這件衣服供養給佛陀呀!”

“這衣服又破爛又骯髒,怎麼好意思送給佛陀呢?何況一旦佈施出去,今後我們如何一絲不掛地出去乞討呢?豈不要餓死凍死在牛棚裡?”老婆婆振振有詞地表示意見。

“今生我們所以如此的貧窮,是因為過去世不知道結緣佈施。春天不播種,秋天怎麼會有收成。縱然因為施捨這件唯一的破衣服而凍死餓死,我也要來生的脫離窮苦果報,種下些許的因緣種子。”

老乞丐拿著唯一的財產,羞澀地來到精舍,恰巧佛陀正和弟子們在用齋,老乞丐在門口躑躅徘徊,不敢進入。佛陀慈祥地叫他:

“老人家!你不用害怕,到我座前來。”

老乞丐跪在佛陀的座前,雙手恭敬地捧著衣服,呈獻給佛陀:“偉大慈悲的佛陀啊!請您接受弟子卑賤的供養。”

“老人家!我滿心歡喜接受你摯誠懇切的供養,你今日的佈施和恒河沙數的七寶供養,功德一樣的深厚。”

老乞丐聽了佛陀的開導,歡天喜地回去。滿座的弟子聞到衣服所散發的酸臭汗味,一個個反胃作嘔,無法下嚥,佛陀於是叫目犍連將老乞丐的衣服拿到江邊去清洗。目犍連把衣服丟入清澈的江水之中,突然波濤洶湧,濺起千丈高的雪花,氣勢滂湃,衣服如一葉扁舟在浪中載浮載沈。

目犍連一驚,立即以神足通運來須彌山,發揮精衛填海的精神,希望能夠鎮住驚濤駭浪。但是當目犍連尊者把須彌山投擲在江海中,不僅無法平息滔滔浩淼的波瀾,須彌山猶如一粒石頭在水裡翻騰。目犍連趕忙跑回精舍,向佛陀請教解決之方。正在用齋的佛陀隨手挑起一粒米飯,交給了目犍連,輕描淡寫地說:

“你把這粒米飯丟在水中,看看有什麼效果?”

目犍連一臉的疑惑凝視著佛陀,卻又不便質問,只好依教奉行把米粒丟在湧動如沸湯的江水中。剎時間,如萬丈高樓的江濤突然靜如止水,仿佛一面明鏡,光鑒映影。目犍連目覩如此不可思議的景象,百思不得其解,撩起乾淨的衣服,踱回精舍,雙手合十向佛陀請示道:

“為什麼老乞丐夫婦的衣服丟在水中,波浪會如此的洶湧?為什麼須彌山無法鎮住大浪,而一粒米反而能使滾滾浪潮平靜無波呢?”

目犍連!你不要驚訝狐疑。這件衣服外表雖然破舊污穢,卻是老夫妻全生命的佈施。他們今天供養了這件唯一可以遮寒蔽體的衣服,明日可能面臨餓餒凍死的生命危險,可是他們仍然歡喜誠心的捐獻出來。如此的佈施是最清淨的無相佈施,功德大於須彌山,因此四海龍王要乘風破浪前來隨喜讚歎,這就是為什麼須彌山壓不住波濤的原因。

一粒小小的米,是集合宇宙的因緣所成,種子為因,加上水分、陽光、空氣、土壤、肥料、人為灌溉等助緣,才能長成累累的果實。因緣法是宇宙顛撲不破的真理,面對因緣所生法的真理,龍王深知要謙卑禮敬,這就是一粒米所以能使波瀾壯闊的大海平靜如古井的道理。弟子們,你們要明白因緣的真諦啊!佛陀教示座下千百位弟子。

===圖文摘自網路 (2017/06/14)

星期二, 2月 05, 2019

清潔佛龕,恭敬心為上首

【2019新春特企】清潔佛龕,恭敬心為上首

https://www.facebook.com/1452319335000244/videos/374342913361313/  

除舊佈新迎春節,莊嚴的佛龕如何清潔呢?
  
福聲編輯群特別採訪福智台北學苑香燈組義工,製作微影片,提供粉絲正確清潔殊勝佛龕的意樂與加行,並祝福大家新的一年身心安住悉清涼,慈悲福慧雙增長!
  
流程簡述如下:
★整個過程,以恭敬心和歡喜心為主軸。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備妥清潔用具:
抹布──依擦拭區域分類,佛像、底座、桌面……都須分開。
小刷子──軟毛油漆刷數支。
棉花棒──清潔細微縫隙用。
麵粉篩──篩除香爐結塊的香灰,留下細粉末續用。
大塊布──擺放請下的聖像、聖物、經典、供品等。
(以上皆須保持乾淨,且屬佛龕專用。)
  
2.掃地與拖地——將佛堂或設置佛龕的環境清掃乾淨。
  
3.供養和啟白——禮佛、供養花或燈或水,向佛菩薩報告今天要清理佛龕;之後請聖離座入座時,每尊都要啟白。
  
4.請聖像離座——依序請下聖像、聖物、經典、供品等,擺放在預先準備的大布上。
  
5.擦拭——以專用或全新的布和小刷子等,輕輕擦拭,並請避開佛像眼睛。
  
6.請聖像入座——「依序」請回佛像,即最先請出的最後歸位。
  
福聲編輯群,祝各位清潔順利,清淨心生!

星期五, 2月 01, 2019

調整看人的角度,你會變得更美好!

你怎樣衡量別人,正是自心所呈現的狀態。
如果你用財產、金錢衡量他人的成就,表示你也是黃金追求者。
如果你用美貌來衡量他人,表示你也是外表虛榮的追求者。
如果你用身份來衡量他人的成就,表示你也重視外殼。
如果你在意他人對你的態度,表示你缺乏自信心。
調整看人的角度,你會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