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12, 2019

抉擇精明聰慧

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個需要我瘋狂出差的工作,那時每年要去好幾次德國。每次去德國,我都會住同一家簡單乾淨的商務飯店,飯店大廳櫃檯的旁邊,有個小桌子擺放著檸檬冰水和一次性杯子,供顧客們免費使用。有時候早上,還會看到它們給晚起又趕著上班的客人提供的咖啡牛奶和新鮮出爐的牛角麵包。

這些免費供應,都是和飯店的餐廳直接有利益沖突的,換句話說,喝了免費的檸檬冰水咖啡,可能就會少買或不買飯店大廳咖啡廳的飲料;吃了免費提供的牛角麵包,可能就乾脆選擇不包早餐。

有一次我跟櫃台的經理聊天,想知道它們的想法是什麼。他笑著跟我說,他在英國念旅館管理,有一堂課,老師請The Ritz-Carlton Hotel 的總經理來講課,這位總經理對他們說:「如果你走進一家好的酒店,提出一個要求,你就會被滿足。如果你走進一家極好的酒店,你甚至不需要提出要求。因為,真正飯店經營的精明,不是利潤,而是客戶的忠誠度。
經商,貌似靠的是精明,其實,精明的極致,是厚道。」

後來每次我入住,我都覺得我那趟旅程,特別安心。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暫時吃小虧卻長久贏得厚道美名的例子可以信手拈來,當然,反之亦然。

年輕的時候,我們願意跟一個人深交,可能是因為有彼此需要的能力,可能是因為有互利的利益。但是,年紀大一些你才會知道,能讓你安安心心交往的,都不是一個人的能力或聰明,而是他的人品

可能是他很誠實,可能是他很正義,可能是他很善良,也可能只是他就是很堅持對你的承諾。

而這些說得出來說不出來的一些信任感,其實都不是精明聰慧,而是,厚道

你想想,你認識得這麼多人當中,回想起來,什麼時候你用「這個人很精明」來表達你的稱讚?而那些你脫口說出「他真是個好人」的人,不都是厚道的人嗎?

回到那個飯店櫃台經理。

那天他說完了The Ritz-Carlton Hotel 哲學後,微笑地對我說:「我們從來沒有因為擺放了咖啡麵包,而讓我們的餐廳受到多大的損失,我們卻因為這樣,讓我們的客人包容了我們不足的地方,他們願意相信我們做不好的地方,絕不是因為我們不用心。
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讓我們鬆一口氣的呢?」

厚道,不是因為退縮示弱,是因為我們強大到,願意成全。

網路轉貼

星期五, 7月 05, 2019

韋馱護法的故事

(一)宋朝有一位高峰妙禪師,很喜歡打坐,但是一坐下來就打瞌睡。禪坐的目的是要得到禪定,如果有昏沉、瞌睡的毛病,禪定就修不成功。
高峰妙禪師為了對治自己昏沉的毛病,就將打坐的地方移到一個懸崖上,崖高數十丈,如果昏沉來了,一不小心就栽下去,一定會粉身碎骨。高峰妙禪師藉此來警惕自己,希望能改正打坐昏沉的毛病。
可是習氣難改,才一打坐不到幾分鐘瞌睡就來了,一個筋斗整個人就栽了下去,高峰妙心想 這下子一定是死定了。
但是在半空中, 突然有一股力量將他救了上來。
高峰妙覺得很奇怪, 就問:是什麼人來救我? 只聽到空中傳來一個聲音: 我是韋馱菩薩。
聽到這句話, 高峰妙禪師心裡想, 認為自己修行實在是了不得, 竟然能感得韋馱菩薩來護法, 於是問韋馱菩薩: 世界上像我這麼精進用功的人有幾個?韋馱菩薩回答: 像你這樣修行, 沒有功夫,只會打瞌睡, 你還自以為了不得。
像你這種人,如恒河沙一樣多。從今以後, 五百世我不再護你的法了。一世一百年,五百世就是五萬年。
高峰妙禪師聽到 韋馱菩薩五百世不來護法,心裡真是難過。
但是回頭一想:修行是自己的事,菩薩護不護法與自己何干? 菩薩不來護法,自己還是要修行; 即使菩薩來護法,修行還是要靠自己成就。
菩薩不來護法,也是因為自己憍慢、懈怠,是自己不對於是高峰妙生起大慚愧心,更發願要不惜生命地修行,唯有成道,才能廣度眾生,否則就只能如行屍走肉一樣地活在世界上,最後與草木同朽,生命毫無意義。高峰妙禪師又開始打坐用功,日子久了,瞌睡的習氣又來了,又是一個筋斗栽了下去, 高峰妙禪師心想,這一回絕對是死定了。
可是快到地面時,又有一股力量將他救起來。高峰妙禪師驚訝地問:是誰救我?我是韋馱菩薩。
您老人家不是說五百世不來護我的法嗎?韋馱答道:因為你有知慚、知愧的這念心,同時又不顧性命地勤奮修行。
上求佛道的這念心已經超越五百世了,所以我又來護你的法。由這個公案可以知道,一個人有了慚愧、懺悔的心,這就是最大的超越、最大的精進。
所以無論是修行也好,或是日常的為人處事也好,只要做錯事,就應該知慚、知愧,不但自己的心能得到安寧,業障也能一併消除。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還有一則關於韋陀菩薩的真實故事。

(二)虛雲老和尚年譜內曾提及韋陀菩薩的拯厄奇蹟。
一九四一年,日本軍隊侵占香港之夕,有一位鄭子嘉居士,全家惶怖無計,唯有禱念觀音菩薩。是夜夢見一位金光四射的金甲神人,莊嚴威儀無比,指示他全家向新界東北角逃走,往北去,他全家醒來,都說同夢。
在砲火隆隆聲中,他全家連夜逃向東北角,是時日軍已從大亞灣登陸,封鎖了了邊境,他全家都以為必難脫險;在黑夜之中,有一團光在指引他們,領導他們全家老小,避開了日軍封鎖線的守兵,落荒而逃,終於到達東北角邊境,全家都已疲憊不堪,若遇日兵,則斷無生還之理了。
哪知東北角上邊境竟然毫無日兵巡哨,他們全家老小十馀口竟得以平安通過,進入了內地!後來他們經惠州到龍川,再北上至韶關,途經南華寺,那時候虛雲老和尚在彼處施粥贈衣,救濟難民。
他們一家得以稍安,進入南華寺拜佛之時,抬頭一看,那位威武的金甲神人塑像正是夢中所見的天神!一問虛老,才知這是韋陀菩薩!他們全家慌忙頂禮叩謝,並且立刻發心捐獻修塔供養菩薩。
這一類真實的韋陀菩薩威靈事蹟是虛老親口說的,也有那位鄭居士全家的作證,由岑學呂居士記錄,收在《虛雲老和尚年譜》一書之內,證明韋陀菩薩一直在護持佛教、護佑信佛學佛的人。
  贊云:
  韋陀菩薩誓弘深。
  摧邪輔正化群萌。
  赤子之心護佛教。
  甘心護法作天神。
  金甲威嚴丈夫相。
  手執寶杵鎮魔軍。
  賢劫諸佛皆護持
  樓至如來道果成。

梅克爾為哈佛大學畢業生演說

《牆》 德國總理梅克爾為2019年哈佛大學畢業生演說
梅克爾在美國最著名學府哈佛大學抒發己見,過程中有10多次被打斷,打斷她的是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及全場起立報以的掌聲。
演講內容:
今天我很高興來到這裡,並想告訴你們一些我的經歷。今天也將是你們走向生活挑戰的開始。現在,機會的大門正在向你們打開,多麼鼓舞人心。德國作家黑塞(Hermann Hesse) 對這種情況有一些美妙的描述:「所有的開始都擁有神奇的力量,護衛和幫助我們的生活。」當24歲的我拿到物理學位的時候,這首詩啟發過我。
那是1979年,世界被分成了東、西兩大陣營,處於冷戰階段。畢業工作後,我每天下班走過柏林圍牆,那是一道鋼筋水泥障礙,阻隔城市、人民和家人,包含我自己的家人。我不是異見者,也沒有衝撞過那堵牆。但是,我也從來無法否認那堵牆就在那裡。我不想自己欺騙自己,柏林圍牆囿限了我的機會,它真真實實的擋住了我的去路。但它存在的那些年,卻也有做不到的事:它無法囿限我的思想、我的性格、我的想像力、夢想和渴望。
1989年,自由浪潮席捲歐洲。從波蘭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還有東德,成千上萬的人勇敢地湧上街頭。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柏林牆!我親身經歷過動彈不得、無從改變的景況。親愛的畢業生們,這是我想與你們分享的第一個經驗:任何看似如磐石、亙古不變的事,事實上都可以改變。
不久之後,我們這一代的政治家將退出歷史舞台,你們是將我們帶到未來的一代人。保護主義、貿易衝突,危及國際自由貿易,讓我們的繁榮基礎漸漸流失。數位資訊革命從各層面影響我們生活。戰爭和恐怖主義導致人們流離失所。氣候變化對地球的自然資源構成威脅,而人類需要對這個危機以及更多的後果負責。
我們要能夠、也必須盡一切可能,應對這一挑戰。現在行動還來得及,但是需要我們每個人都發揮作用。比起過往任何時刻,現在的我們更需要多邊合作,而非單邊行動;要全球性思考,而非國家思考;要對外開放,而不是孤立主義。簡單的說,我們必須牽起手,而不是孤軍奮戰。
親愛的畢業生們,你們將來會有比我們這一代人更多的機會。畢竟,光你們的智慧手機,就可能比蘇聯製造的IBM主機電腦,具有更多的應用能力。例如,現今我們可以用人工智慧,從數百萬張影像裡找出病徵,用於更好地診斷癌症等疾病。將來,一個充滿洞察力的機器人,就可能幫助醫生和護士關注病患個性化需求。2019年畢業生們,你們將很大程度地決定我們在未來如何利用這些科技。
作為德國總理,我經常自問,我做對了嗎?我這麼做是因為它是正確的事,還是僅是便宜行事?這也是你需要問自己的問題。請思考我們是在制定科技規則,還是科技把我們牽著鼻子走?我們是否充分優先考慮人的尊嚴,還是只是將大眾當成消費者、大數據來源,甚至是觀察監控對象?這些都是具有挑戰的問題。
我的經驗是:如果我們習慣換位思考,就可以找到很好的答案。這還包括,我們能尊重他人的歷史、傳統、宗教和身份,堅守自己的價值觀並保持一致,在緊迫之下,也能不衝動行事,且保持深思熟慮來做決策。當然,這肯定需要勇氣。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他人以誠相待。也許最重要的,我們首先要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永遠不要把謊言塑造成真理,或把真相詆毀為謊言。我們不能把缺陷看做正常。
然而,親愛的畢業生,有什麼可能阻止你們?阻止我們實現這些?答案是:牆。人們心中的牆,無知的牆壁和狹隘的思想。它們存在於家人之間,也存在於社會中不同膚色、民族和宗教的群體之間。牆不斷阻止我們對世界協調合作的設想。我們是否能做到這一點,取決於我們自己!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自由不是從天而降的,民主制度也並非理所當然地一直健全存在。同樣,人類的和平和繁榮都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我們打破桎梏自己的牆壁,如果我們擁抱開放,並有勇氣步入新的開始,一切皆有可能。
當你走出去的那一刻,也是冒險開始的時刻。學會繼往開來,任何的開始都有結束的時候,白天始終有黑夜相隨,生命都逃避不了死亡。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各種不同。開始和結束之間,有著空間。我們稱之為生命和經驗。我一直相信,我們需要做好準備,習慣結束。因為這是新起點的啟航,這樣能幫助我們充分把握未來的機會。
這是我無論做學生,做科研,還是從政後,不斷體會的道理。誰知道在我離任之後,將會有什麼樣的生活。但是,一定也會是追求新的挑戰之生活。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將再次是不同的新生活。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把這個希望留給你們,推倒無知和狹隘的牆,因為沒有什麼必須保持原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