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講個故事,是妙境長老所說關於印順導師的事。這段話是妙境長老的原話:
.
“印順老法師,他沒有出家以前他就接觸到佛法。從經論上學習佛法,和我們一樣,也是經論上學習佛法。然後到寺廟上看看出家人,不一樣,和經論上說的佛法不一樣。
.
我們有這個感覺嗎?印順老法師有大智慧,他還沒有出家就有這個智慧,他知道經論上說的三十七道品,說的六波羅蜜,這是佛法;苦集滅道,十二緣起,這些都是佛法。但是出家人他們日常生活在幹什麼?他在幹什麼?和經論說的不一樣!我們有沒有這個感覺?也可能也有這個感覺吧!
.
這看見印順老法師有智慧,在家的時候就有智慧,就知道這件事。如果你要問:'什麼時候開始就不一樣?’很久了啊!很久就不一樣了啊!”
.
什麼意思呢?現在人學佛,包括出家人,很多不再學習經論了,這樣已經很久了。不學習經論怎麼修行呢?搞儀式,念佛號,念咒,參話頭,打坐。強身健體,調節心理可以,解脫就很難了。
.
學佛,是學習向於第一義諦,向勝義諦前進,直到證悟勝義諦。不學習經論,就不能知道什麼是勝義諦。沒有方向,說我在修行,修什麼呢?只是在妄想裡打轉。
.
什麼是勝義諦?經論中解釋的很明白。學習大般若經,學習解深密經,都能夠相似的明白勝義諦的相貌,然後去修行,就可以最終證悟解脫。
.
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其實也就3-4頁,如果鳩摩羅什翻譯可能還可以減一半,這一品將勝義諦描述的很清楚,分四段說:
.
★ 第一段佛菩薩舉了個例子:
.
比如一個會幻術的幻師(比喻意識)和他的弟子(比喻五識),在一個地方,收集了些木頭、磚頭、瓦塊這些破爛(比喻阿賴耶識種子),起幻術,然後就有車、馬、象、金銀財寶等等的東西顯現。如果一個不知道這是幻術的人看見,就會說“這是大象,這有很多財寶”,而堅信這是真的,執著這件事。
而另一個明白這件事的人,會說”這些象車馬財寶不過是些幻象“,而不執著。
.
無論前一個人,還是後一個人,他們都是在幻象上而起言說,幻象實無所有,在幻象上所起的言說自然就沒有真實的意義。沒有真實的意義,為什麼第二個人還要說呢?是為了讓第一個人明白。所以佛菩薩說法,雖然法是空相,但為了讓我們明白,佛菩薩還是要出來說法度眾生。
.
勝義諦不是我們在幻象上所起的言說,是幻象自身的實無有性。而我們在幻象上所起的言說,不論是對還是錯,都不是幻象自身的實無有性。第二個人雖然說的對,但也只是相似法,真實要聖人自己內證正等正覺,才真實知道是幻象,實無自性。
★ 第二段又舉了一個例子,有七萬七千外道,聚在一起討論何為勝義諦,最後相互爭吵攻擊,不歡而散。為什麼呢?因為勝義諦是幻象的實無有性,從上面知道,語言是依於幻象而有的,而勝義諦離於幻象,幻象實無所有,無所有就是無相,無相怎麼能安立語言呢?所以勝義諦不可說,不由思維可得。就比如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吃辣和苦味的東西,他如何能思維蜜的妙味?
.
★ 第三段中說,有菩薩說吃飯睡覺就是勝義諦,有菩薩說吃飯睡覺不是勝義諦。誰說的對呢?如果吃飯睡覺就是勝義諦,那人人都已經證勝義諦了;如果吃飯睡覺不是勝義諦,那沒人能證勝義諦。真實勝義諦,是吃飯睡覺這些事都是幻象,實無有性,而不起或是或非的言說。
.
★ 最後一段是說學佛的修行人,依照三十七道品修行,然後將修行的驗相記錄比較,“我已知苦,我已斷苦。我修四念處,我已得五力,我已有正見,我已得斷”等等,這些大修行人其實都是增上慢,自以為有得,不能見勝義諦。為什麼呢?因為勝義諦是這些修行相都是幻象,實無所有,不可得,不可言說。而這些修行人以為有所得,有所驗相可以言說。
.
勝義諦遍一切處,對一切法不起善惡因果的分別。以此無分別智,自然斷一切貪嗔癡煩惱。
.
在幻象的文字上總結勝義諦的相似法:
.
一切相,相的實無有性是勝義諦。而我們在相上的分別,也就是我們的意識,是因為相而虛妄產生的,這些連續不斷地意識構成了我的人格。意識產生的思維就是法,連續思維而有的人格就是我,法和我都是因為相而有,而相又是幻象,實無所有,所以一切皆空。
.
在修定中如此思維,就能證勝義諦離言法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