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20, 2015

童謠

懷念童年童謠
要保存好,可以唸給孫子輩聽,不要失傳了.
唸過一遍,彷彿又回到童年,真好!!
國語
小皮球 香蕉油
滿地開花二十一
二五六 二五七
二八 二九 三十一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
城門城門雞蛋糕 三十六把刀
騎白馬 帶寶刀 走進城門滑一跤

小老鼠 上燈臺
偷油吃 下不來
叫媽媽 媽不來
嘰哩咕嚕滾下來

星期一猴子穿新衣 星期二猴子肚子餓
星期三猴子去爬山 星期四猴子看電視
呈期五猴子去跳舞 星期六猴子去斗六
星期七猴子擦油漆 星期八猴子吹喇叭
星期九猴子去喝酒 星期十猴子死蹺蹺

小器鬼 喝涼水
打破了缸 割破了嘴
討個老婆吊死鬼 
生個兒子八條腿

小姐小姐別生氣 明天帶你去看戲
看什麼戲 看你爸爸流鼻涕

剃 剃 剃光頭 投 投 投大海
海 海 海龍王 王 王 王八蛋
盪 盪 盪秋千 牽 牽 牽牛花
花 花 花仙子 紙 紙 衛生紙
天天幫我擦屁股 擦到一隻死老鼠
死老鼠愛跳舞 跳了一個芭蕾舞

中國中國童子軍
美國美國橡皮筋
英國英國大老鷹
蘇俄共匪沒良心
胖子 瘦子 小猴子
戴帽子 刮鬍子 切鼻子 撒隆巴斯
炒雞蛋 炒雞蛋 炒 炒 炒
切蘿蔔 切蘿蔔 切 切 切
包餃子 包餃子 捏 捏 捏

炒羅蔔 炒羅蔔 切 切切(甲抓起乙的手臂作切羅蔔的動作)
包餃子 包餃子 捏 捏 捏(甲抓起乙的手臂捏一捏作包餃子的動作)
好孩子 好孩子 摸摸頭(甲用一根手指點乙頭頂,讓乙猜,猜對了的那一方接下一句,並作動作)
壞孩子 壞孩子 打嘴巴(先打左臉,再打右臉,再捏鼻子) 

甲乙一起:
  一角兩角三角形
  四角五角六角半
  七角八角手插腰
  十一角十二角打電話
甲:喂~你 家 小姐在不在?
乙:不在
甲:去哪裡?
乙:去買菜
甲乙一起:你 家 小姐王八蛋
(唸完「蛋」時,同時猜拳, 猜贏的人用一根手指點對方頭頂, 然後讓猜輸的人猜是哪一隻手指, 如果猜錯了,贏的人再重複以手指點對方頭頂, 直到輸的人猜對)

一輪單車我騎過 兩個包子我吃過
三角戀愛我談過 四腳朝天我摔過
五度五關我闖過 六六大順我贏過
七七事變我死過 八七水災我淹過
九九乘法我背過 實實在在我不做

一二三 到臺灣 臺灣有個阿里山
阿里山上有神木 我們明年回大陸

大頭大頭 下雨不愁
人家有傘 你有大頭

貪心不足 屁股點蠟燭

CACA妳真美
葡萄眼睛香蕉嘴
西瓜肚皮蘿蔔腿
我還以為遇見鬼

對不起 敬個禮 放個屁 臭死你

王媽媽 在洗澡 小明小華在偷看
王媽媽 嚇一跳 小明小華哈哈笑

你罵我 沒關係 三八小姐嫁給你

台語

大塊呆 炒韭菜
燒燒一碗來 冷冷阮無不愛

新娘新娘水噹噹 褲底破一孔
頭前開店窗 後璧爆米香

ABC狗咬豬 阿公仔坐飛機 跋一下冷支支
叫醫生 來甲伊醫 醫一下跤骨大小支

ABC狗咬豬 阿婆坐飛機
摔落洗衣機 起來屁股冷支支

白鷺鷥 車畚箕 車到港仔漧
跋一倒 拾到兩仙錢
一錢買大餅 送大姨
一錢留起來 好過年

店麻咖 黏到腳 叫阿爸 買豬腳
豬腳摳 滾爛爛 夭鬼囝仔流口水

羞 羞 羞 提籃仔 拾雨鰡
一尾煮來呷 一尾糊目睭

風緊來 一仙予你買鳳梨
風緊去 一仙予你買傢司

一年的空空 二年的孫悟空
三年的吐劍光 四年的敖膨風
五年的上帝公 六年的閻羅王

一的炒米香 二的炒韭菜
三的沖沖滾 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將軍 六的攬子孫
七的七蝦米 八的信肚綰
九的倒在蠕 十的倚起來看
打你千 打你萬 打你一千過五萬
老鼠仔欲啁就緊啁 不啁給你打到啁

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睏到飽
初四接神 初五隔開 初六舀肥 初七七元
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 初十有食席
十一請子婿 十二請查某子返來食泔糜配芥菜
十三關老爺生 十四月光 十五是上元暝

火金姑 來呷茶 茶燒燒 呷香蕉
香蕉冷冷 吃龍眼 龍眼無肉 吃雞肉
雞肉油油 吃豆油 油鹹鹹 吃李鹹
李鹹酸酸 吃咖偁 咖偁臭臭 吃一下死翹翹

喂 喂 喂 臺灣出甜粿
甜粿真好食 臺灣出木屐
木屐真好穿 臺灣出鴐鴒
鴐鴒會講話 臺灣出棉被
棉被蓋會燒 臺灣出芎蕉
芎蕉真大比 臺灣出蕃藷
蕃藷會止飢 臺灣出飛機
飛機真敖飛 臺灣出鼓吹
鼓吹真會陳 臺灣出炸彈

星期四, 1月 15, 2015

善良,是為自己留下路標!

  不論你傷害誰,就長遠來看,都是傷害到自己,或許你現在並沒有覺知,但它一定會繞回來。
  
    撒哈拉沙漠,又被稱為“ 死亡之海 ”。進入沙漠者的命運:有去無回。直到1814年,一支考古隊第一次打破了這個死亡魔咒。當時,荒漠中隨處可見逝者的骸骨,隊長總讓大家停下來,選擇高地挖坑,把骸骨掩埋起來,還用樹枝或石塊為他們樹個簡易的墓碑。但是,沙漠中骸骨實在太多,掩埋工作佔用了大量時間。隊員們抱怨:“我們是來考古的,不是來替死人收屍的。”但隊長固執地說:“每一堆白骨,都曾是我們的同行,怎能忍心讓他們陳屍荒野呢?”
    約一個星期後,考古隊在沙漠中發現了許多古人遺跡和足以震驚世界的文物。但當他們離開時,突然刮起風暴,幾天幾夜不見天日。接著,指南針都失靈了,考古隊完全迷失方向,食物和淡水開始匱乏,他們這才明白了為什麼從前那些同行沒能走出來。危難之時,隊長突然說:“不要絕望,我們來時在路上留下了路標!”他們沿著來時一路掩埋骸骨樹起的墓碑,最終走出了死亡之海。在接受《泰晤士報》記者的採訪時,考古隊的隊員們都感慨:“善良,是我們為自己留下的路標!”
   在沙漠中,善良,是為自己留下的路標,讓我們找到回家的路。在人生道路上,善良,是心靈的指南針,讓我們永遠不迷失方向。不論你傷害誰,就長遠來看,你都是傷害到你自己,或許你現在並沒有覺知,但它一定會繞回來。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這是歷來最偉大的教誨。不管你對別人做了什麼,那個真正接收的人,並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星期二, 1月 06, 2015

說出動人的「台灣故事」,才能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

若想扭轉劣勢,必須找出新利基,不能再擠破頭做大家都有的東西。
行銷不是只露出品牌名稱,品牌背後的意涵能否成功表達,才是關鍵。
台灣逾九成為中小企業,及偏重中間材製造的零組件、代工產業,先天是否不利行銷?科特勒認為這是妄自菲薄。他指出,行銷從來就不是比誰花的錢多,尤其進入「行銷三點零(Marketing 3.0)」時代,企業和消費者間不再只是純銷售關係,如何擴大分享與關懷精神,愈來愈受消費者重視。

提到台灣,引發的三個聯想,「我想是腳踏車、網球拍和為數眾多的零組件廠。」現代行銷學之父科特勒(Philip Kotler),閉起眼,重溫三度訪台回憶,娓娓說道。

科特勒不諱言,台灣不常在國際新聞中出現,「能見度不高,」甚至今日不少歐美人士,即使聽過台灣,卻說不出對台灣的印象,甚至就止於「亞洲國家、擅於製造」,但台灣絕非如此而已。
科特勒說,國際能見度低是劣勢,但愈是如此,台灣愈應挺身,在全球議題中主動扮演「解決問題」角色(problem-solver),讓大家知道台灣的存在。他表示,在國家行銷上,應聚集有限資源,主動出擊。像愛爾蘭,內閣設有專職「行銷部長」(minister of marketing),負責國家對外行銷。
「相較不少亞洲國家,我眼中的台灣具備『成熟經濟體』的井然有序和舒適,政治、社會相對穩定;但不少對台灣陌生的歐美人士,卻未能認識到台灣的這一面。」科特勒說。
科特勒表示,台灣必須先想清楚三個問題,「自己是誰」、「想成為誰」、「想讓誰了解自己」,才能說出動人的「台灣故事」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
幾乎所有學行銷的人,都曾讀過科特勒的著作,他的書是學行銷必讀的「聖經」。

往好處想,如是因感如是果

copy from :http://st-threath.blogspot.tw/2014/12/why-they-are-so-good.html

上週末我在美國Google工作的國中朋友回來台灣,一早帶著他未來的妻子來我家串門子閒聊。

三個人一邊吃早餐一邊閒聊,國中朋友和我聊到現在我在創業的事情,就說:『我覺得你在做的事情是對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像你一樣,繼續做一定會成功! 加油耶,要改善台灣的工作環境』還跟我母親說:『阿姨你兒子很厲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耶! 像我就沒有辦法,只能幫別人打工』

然後聊到他妻子,他就說:『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個性了,我覺得世界上個性最好的就是她!』

現在在美國Google當工程師的他,國中時候,在班上成績很不好(是倒數前三那種不好),而我剛好相反,是班上成績最好的那幾個。後來他上了大同高中、大學,出國念了研究所,進了Google做系統等級的工程師。我則是上了建中、台大,國內念了研究所,進了家新創網路公司,現在自己開始弄Startup。

每次和他見面,他都會說很多很正面的話,稱讚他的同事很厲害、新來的實習生年輕但實力超強、他未來的老婆是世界上個性最好的人等等。雖然他在美國讀研究所時省錢到每天只吃玉米片、幾個月沒吃過肉,褲子除了原本的短褲以外沒去買過新的,但和我們國中同學聯絡時,總是說:" It's really good here."
而上週末,他跟我聊到他有一個同事,加入過很多新創公司,而那些公司不是IPO就是被收購,已經四五次了,最近一個是被Google併購,所以他同事現在在Google工作。我就說:『喔喔,真不錯耶,感覺很幸運,這樣他不是賺翻了?』他說:『對啊,但我跟你說,這不是偶然,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和他本身的人有關。』我說:『嗯嗯,是因為他很有眼光,每次加入的公司都很不錯?』他說:『對,這是一個,但主要是他在工作的時候很會幫助別人,所以和他一起共事過的同事如果跳到什麼新創公司,覺得很有希望,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他,把這個機會介紹給他。』

我說這樣聽起來很有道理,他就說:『每個人有事情做的很好,都是有原因的。然後我總是會去想,他們為什麼這麼好?』『像是我國中的時候,看你很專心,中午午休的時候就會想:「這個人怎麼可以這麼專心,讀這些無聊的東西」。後來我也開始專心,專心了十年現在才能做這些系統的東西。』『或是我們公司來一個Intern,哇他好小才19歲,但是你只要一和他工作就知道,工程就像在田徑場上賽跑,誰跑得快一跑就知道,你就會去想他怎麼可以這麼年輕就這麼厲害,真的是很有能力耶,所以後來他離開後我就寫了推薦信,說:「你們一定要用他」』『然後你常常去想為什麼,就會想要觀察他們怎麼做的,久而久之就會和他們學習』

聽到這邊我楞了一下,發現這是過去自己絕不會有的想法。對我來說,每個人的行為就是他們"本身"的展現,而我只會去評斷他們的行為 -- A很年輕就有政治手腕,B做事很不小心,C總是面帶笑容的跟大家打招呼,D喜歡諷刺別人...,他們的行為就代表他們本身,而他們為什麼是這樣? 我從來不會去想,討人厭的人就是討人厭、能力強的人就是能力強,所見即本質。

而我國中同學的思考脈絡卻是,發現A很年輕就有政治手腕,便會去思考他為什麼有這個優點? 觀察他的行動、了解他的成長背景,觀察到他每次想要達成什麼事情的時候,是如何和每個人溝通的? 小時候家裡給了他什麼成長環境、都去什麼樣的聚會? 思考過程中放大了A的優點、自然的學習他的長處,而且將這個優點和這個人的本質分開,因為優點會變為一個成長環境和習慣的生成物 (這句話有點哲學的意味在其中,但一旦能了解這點,便不會這麼容易盲目的討厭或崇拜一個人了)。

去好奇『他們為什麼這麼好?』 這是一個平常我們不會去想的問題,我們太習慣認為每個人的行為都是理所當然的,也太習慣只去放大別人行為的缺點,卻輕易忽略別人的優點,並從不去思考背後的『為什麼?』

問自己這個簡單的問題,讓自己習慣於看到別人的『好』,而當我們放大別人的『好』,便會覺得世界明亮了很多,原來周圍這麼多人都是『好』的,而且這些『好』的背後有一連串的行為和背景,值得自己每天的觀察、每天的學習。

國中時每個人都讀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個人都理解,但卻很少人能實踐(甚至很少人想去實踐)。這樣硬梆梆的古諺,讓人望之卻步。同樣道理的一個行為,去思考『他這個人為什麼這麼好?』,相對親民了一點。而且神奇的是,當這個想法進入我腦袋中的一瞬間,從眼中看出去的世界就變美好了,自己會開始發現身旁很多人值得尊重、學習。

很多人--包含我自己,在長大之後,會把"目的"視為最重要的,所以當我們在看到別人有很好的成就、受到大家歡迎時,我們會想:「喔,他得到的成就很棒耶! 如果我要達到這樣的成就,必須要學習他現在做的這些行為,這樣我才能複製他的成功、成為和他一樣的人!」但對於思想單純的人 -- 保持著赤子之心的人,當他看到一個人有很好的成就、受到大家歡迎時,他會想:「喔,他這個人有很棒的優點耶! 為什麼他會有這些優點呢? 平常他做了哪些事情? 他和我哪裡不一樣呢?」 前者的出發點是"追求利益",後者的出發點是"欣賞與好奇",以利益為出發的學習看到的是現實的競爭,從好奇為出發的欣賞看到的是內在所散發出來的光芒。同樣是學習別人的優點,學完後得到同樣的結果,但在兩個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是很不一樣的,我(長大而現實的)和我的國中同學(依然單純而好奇的)就像在同個空間中卻看出兩個不同的世界,而他的這個想法:『我總是會去思考,他們為什麼這麼好?』重新把我汲汲營營的現實世界中,拉回單純欣賞他人優點的世界,這就是為何當他說出這句話時,我會愣住的原因。

後來我和國中同學道別後,便決定要將這個想法記下來。簡單,但難能可貴的想法。

知道越多東西以後,越難讓「一篇文章,只講一件事情」 -- 因為你開始知道每件事情背後其實都有很多影響因素,知道了,因此不得不說。長大後你也很難聽到一個簡單的概念,就受到深刻的啟發和影響,因為這些概念大都被其他聽過的「道理」給涵蓋。

『我總是會去想,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好?』簡單的一個想法,卻可以導引一個人的一生不斷前進。這是今年給我最多收穫的一句話,希望未來這句話能幫助自己繼續保持單純,不是為了追求利益,而是像個小孩一樣,單純的欣賞與好奇這一切的『好』,並且自然的也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星期一, 1月 05, 2015

政府的ABCD文化

政府的ABCD文化,也就是「逃避、忽視、打混仗和拖延」(avoid、bypass、confuse、delay)的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