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06, 2015

說出動人的「台灣故事」,才能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

若想扭轉劣勢,必須找出新利基,不能再擠破頭做大家都有的東西。
行銷不是只露出品牌名稱,品牌背後的意涵能否成功表達,才是關鍵。
台灣逾九成為中小企業,及偏重中間材製造的零組件、代工產業,先天是否不利行銷?科特勒認為這是妄自菲薄。他指出,行銷從來就不是比誰花的錢多,尤其進入「行銷三點零(Marketing 3.0)」時代,企業和消費者間不再只是純銷售關係,如何擴大分享與關懷精神,愈來愈受消費者重視。

提到台灣,引發的三個聯想,「我想是腳踏車、網球拍和為數眾多的零組件廠。」現代行銷學之父科特勒(Philip Kotler),閉起眼,重溫三度訪台回憶,娓娓說道。

科特勒不諱言,台灣不常在國際新聞中出現,「能見度不高,」甚至今日不少歐美人士,即使聽過台灣,卻說不出對台灣的印象,甚至就止於「亞洲國家、擅於製造」,但台灣絕非如此而已。
科特勒說,國際能見度低是劣勢,但愈是如此,台灣愈應挺身,在全球議題中主動扮演「解決問題」角色(problem-solver),讓大家知道台灣的存在。他表示,在國家行銷上,應聚集有限資源,主動出擊。像愛爾蘭,內閣設有專職「行銷部長」(minister of marketing),負責國家對外行銷。
「相較不少亞洲國家,我眼中的台灣具備『成熟經濟體』的井然有序和舒適,政治、社會相對穩定;但不少對台灣陌生的歐美人士,卻未能認識到台灣的這一面。」科特勒說。
科特勒表示,台灣必須先想清楚三個問題,「自己是誰」、「想成為誰」、「想讓誰了解自己」,才能說出動人的「台灣故事」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
幾乎所有學行銷的人,都曾讀過科特勒的著作,他的書是學行銷必讀的「聖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