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06, 2015

往好處想,如是因感如是果

copy from :http://st-threath.blogspot.tw/2014/12/why-they-are-so-good.html

上週末我在美國Google工作的國中朋友回來台灣,一早帶著他未來的妻子來我家串門子閒聊。

三個人一邊吃早餐一邊閒聊,國中朋友和我聊到現在我在創業的事情,就說:『我覺得你在做的事情是對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像你一樣,繼續做一定會成功! 加油耶,要改善台灣的工作環境』還跟我母親說:『阿姨你兒子很厲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耶! 像我就沒有辦法,只能幫別人打工』

然後聊到他妻子,他就說:『女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個性了,我覺得世界上個性最好的就是她!』

現在在美國Google當工程師的他,國中時候,在班上成績很不好(是倒數前三那種不好),而我剛好相反,是班上成績最好的那幾個。後來他上了大同高中、大學,出國念了研究所,進了Google做系統等級的工程師。我則是上了建中、台大,國內念了研究所,進了家新創網路公司,現在自己開始弄Startup。

每次和他見面,他都會說很多很正面的話,稱讚他的同事很厲害、新來的實習生年輕但實力超強、他未來的老婆是世界上個性最好的人等等。雖然他在美國讀研究所時省錢到每天只吃玉米片、幾個月沒吃過肉,褲子除了原本的短褲以外沒去買過新的,但和我們國中同學聯絡時,總是說:" It's really good here."
而上週末,他跟我聊到他有一個同事,加入過很多新創公司,而那些公司不是IPO就是被收購,已經四五次了,最近一個是被Google併購,所以他同事現在在Google工作。我就說:『喔喔,真不錯耶,感覺很幸運,這樣他不是賺翻了?』他說:『對啊,但我跟你說,這不是偶然,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和他本身的人有關。』我說:『嗯嗯,是因為他很有眼光,每次加入的公司都很不錯?』他說:『對,這是一個,但主要是他在工作的時候很會幫助別人,所以和他一起共事過的同事如果跳到什麼新創公司,覺得很有希望,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他,把這個機會介紹給他。』

我說這樣聽起來很有道理,他就說:『每個人有事情做的很好,都是有原因的。然後我總是會去想,他們為什麼這麼好?』『像是我國中的時候,看你很專心,中午午休的時候就會想:「這個人怎麼可以這麼專心,讀這些無聊的東西」。後來我也開始專心,專心了十年現在才能做這些系統的東西。』『或是我們公司來一個Intern,哇他好小才19歲,但是你只要一和他工作就知道,工程就像在田徑場上賽跑,誰跑得快一跑就知道,你就會去想他怎麼可以這麼年輕就這麼厲害,真的是很有能力耶,所以後來他離開後我就寫了推薦信,說:「你們一定要用他」』『然後你常常去想為什麼,就會想要觀察他們怎麼做的,久而久之就會和他們學習』

聽到這邊我楞了一下,發現這是過去自己絕不會有的想法。對我來說,每個人的行為就是他們"本身"的展現,而我只會去評斷他們的行為 -- A很年輕就有政治手腕,B做事很不小心,C總是面帶笑容的跟大家打招呼,D喜歡諷刺別人...,他們的行為就代表他們本身,而他們為什麼是這樣? 我從來不會去想,討人厭的人就是討人厭、能力強的人就是能力強,所見即本質。

而我國中同學的思考脈絡卻是,發現A很年輕就有政治手腕,便會去思考他為什麼有這個優點? 觀察他的行動、了解他的成長背景,觀察到他每次想要達成什麼事情的時候,是如何和每個人溝通的? 小時候家裡給了他什麼成長環境、都去什麼樣的聚會? 思考過程中放大了A的優點、自然的學習他的長處,而且將這個優點和這個人的本質分開,因為優點會變為一個成長環境和習慣的生成物 (這句話有點哲學的意味在其中,但一旦能了解這點,便不會這麼容易盲目的討厭或崇拜一個人了)。

去好奇『他們為什麼這麼好?』 這是一個平常我們不會去想的問題,我們太習慣認為每個人的行為都是理所當然的,也太習慣只去放大別人行為的缺點,卻輕易忽略別人的優點,並從不去思考背後的『為什麼?』

問自己這個簡單的問題,讓自己習慣於看到別人的『好』,而當我們放大別人的『好』,便會覺得世界明亮了很多,原來周圍這麼多人都是『好』的,而且這些『好』的背後有一連串的行為和背景,值得自己每天的觀察、每天的學習。

國中時每個人都讀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個人都理解,但卻很少人能實踐(甚至很少人想去實踐)。這樣硬梆梆的古諺,讓人望之卻步。同樣道理的一個行為,去思考『他這個人為什麼這麼好?』,相對親民了一點。而且神奇的是,當這個想法進入我腦袋中的一瞬間,從眼中看出去的世界就變美好了,自己會開始發現身旁很多人值得尊重、學習。

很多人--包含我自己,在長大之後,會把"目的"視為最重要的,所以當我們在看到別人有很好的成就、受到大家歡迎時,我們會想:「喔,他得到的成就很棒耶! 如果我要達到這樣的成就,必須要學習他現在做的這些行為,這樣我才能複製他的成功、成為和他一樣的人!」但對於思想單純的人 -- 保持著赤子之心的人,當他看到一個人有很好的成就、受到大家歡迎時,他會想:「喔,他這個人有很棒的優點耶! 為什麼他會有這些優點呢? 平常他做了哪些事情? 他和我哪裡不一樣呢?」 前者的出發點是"追求利益",後者的出發點是"欣賞與好奇",以利益為出發的學習看到的是現實的競爭,從好奇為出發的欣賞看到的是內在所散發出來的光芒。同樣是學習別人的優點,學完後得到同樣的結果,但在兩個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是很不一樣的,我(長大而現實的)和我的國中同學(依然單純而好奇的)就像在同個空間中卻看出兩個不同的世界,而他的這個想法:『我總是會去思考,他們為什麼這麼好?』重新把我汲汲營營的現實世界中,拉回單純欣賞他人優點的世界,這就是為何當他說出這句話時,我會愣住的原因。

後來我和國中同學道別後,便決定要將這個想法記下來。簡單,但難能可貴的想法。

知道越多東西以後,越難讓「一篇文章,只講一件事情」 -- 因為你開始知道每件事情背後其實都有很多影響因素,知道了,因此不得不說。長大後你也很難聽到一個簡單的概念,就受到深刻的啟發和影響,因為這些概念大都被其他聽過的「道理」給涵蓋。

『我總是會去想,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好?』簡單的一個想法,卻可以導引一個人的一生不斷前進。這是今年給我最多收穫的一句話,希望未來這句話能幫助自己繼續保持單純,不是為了追求利益,而是像個小孩一樣,單純的欣賞與好奇這一切的『好』,並且自然的也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