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失多是因放逸造成的,東西亂吃,行為亂來,開車不注意出車禍而帶來傷害。身體的健康需要依著不放逸來守護,醫生說不能吃油膩,不能抽煙,必須好好聽著,小心地守著這些規矩,就是不放逸。
而之後必需要憶念著哪些東西不能吃,這就是正念。
在正要吃東西的時候,如果是不該吃的,在那個時刻覺察這屬是於不該吃的,這就是正知。就是靠這樣的運作來避開過失。
同樣的,我們除了身的苦樂,內心也有許多不同的苦樂,為了防止心苦,造成內心的不快樂,就要留意內心的錯亂想法,這些想法一生起,內心的快樂就消失了,明白這是心苦的來源。
造成內心痛苦的,就是我慢、嫉妒、貪這類的想法所造成的。因此,平常就該留意它們,心想著我不要犯這些問題,這就是不放逸。並且透過正念,記住這些錯誤的想法,憶念著這些想法會讓我不快樂。而遇到會使我起貪、瞋、我慢、想要去害人的想法的因緣時,就要靠正知來察覺。就是要靠這三者來守護著。依著不放逸來生正念,依著正念生正知,如此去守護。
自我持戒亦是如此,不是靠外在逼著你去守戒,而是自己去察覺這些問題,明白自己想要離苦得樂,自願去守護,不去造這些苦因,並且主動的要去造樂因。
~達賴喇嘛
星期四, 3月 28, 2019
星期六, 3月 23, 2019
《我的人生是從50歲開始的!》-- 百歲日本佛學大師—松原泰道的精神養生法
終生學習,至死方休,心寬路更遠!
這是百歲日本佛學大師—松原泰道的精神養生法。
松原泰道生於1907年,活了105歲。
松原泰道說:我的人生是從50歲開始的。以我的經驗來說,五、六十歲是人生的轉折點。由此人生可分為二:
50歲前,是打基礎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我們往往為立足社會、養家糊口而疲於奔命,基本上是為別人活著。
50歲以後,經濟基礎已經奠定,職責也已完成,這才到了實現自我、創造自我的最有價值的階段。
65歲那年,他發表《般若心經入門》,因說法精妙,一舉成名。
從此四方講學,還年年推出新作品,迄今著述超過130部,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個奇蹟。
松原泰道致力於推廣一種佛教生活哲學,把一般人難以理解的佛學經典與智慧寫成易於理解的著作,也把佛教的理念活學活用,成為一套經世致用、充滿智慧的人生。
有人問他:「你的長壽秘訣是什麼?」
他爽朗地笑起來:「哪有秘訣?我從來不知道自己能活這麼久。」
他的長壽並沒有遺傳因素,母親在他3歲時病逝,父親在他30歲那年也因腦溢血辭世。
他自幼到成年都是體弱多病,身體差到連參軍入伍的標准都達不到。大學時,他還得了一場病,差點命赴黃泉。
松原泰道的長壽顯得不可思議。也許,只能從精神層面尋找他長壽的依據。
果然,他說,他一向看重精神養生法。
🔷親身經歷的三個故事
大學那年,他得了腎病,奄奄一息,卻遇到了一位好醫生。
醫生誠懇地對他說:「孩子,你太憂鬱了,你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導致的。」
我們能不能來個分工合作:「外面的病由我來治,心裡的病由你來治。」
這番溫暖人心的話鼓舞了他,他開始樹立信心,積極樂觀地配合治療,腎病很快就好了。
這次康復給了他深刻的啟示:「心態健康最重要!」
他常去外地講學,有一次在午間到一家餐廳吃了一個便當,便當裡有一個裝筷子、牙簽的紙袋,上面印了一闕歌詞:
「見也難,別也難;有哭泣,有歡笑;時光像秋風匆匆吹過,一生只見了這一回。」
當時,有三個藝伎在表演這闕短歌,優美而感傷。
第二年,他再去這個地方,但已經見不到這三個人了,就像歌詞裡說的那樣。
他意識到:「世間一切稍縱即逝,對人對物都要用心珍惜。」
1954年,北海道有一所寺廟請他去講經。臨出發前,天氣預報說颱風即將登陸,對方來電話通知他不要上船,於是他退了票。
沒想到,原定的那一班船被颱風襲擊,整個船沉沒,死了大約1200人。
聽說船上有一個美國牧師,自己有救生圈,當他看到一個女人懷抱著孩子卻沒有救生圈時,他把自己的救生圈給了女人,女人和孩子獲救了,而他卻被淹死在怒海中。
這場悲劇震撼了松原泰道的靈魂。
從那時起,松原泰道覺得,他的生命是別人給的,他要學著多捨少取,回饋他人。
他要「用懺悔和布施之心創造萬物共生的世界」。
他的精神養生法就這樣形成了。
🔷三不原則
精神養生法還有個三不原則:不勉強,不浪費,不懶惰。
1.不勉強,指的是不好高騖遠,做脫離常規的事。
2.不浪費,指的是珍惜時間、珍惜身邊的事物、珍惜他人的善意!
3.不懶惰,指的是自己的事不能讓別人去做;也不管年齡多大,都要鼓足熱情繼續學習。
中國有位名叫百丈的和尚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松原泰道認為說得很有道理。
🔷終生學習
有一位曾探訪松原泰道的人說:
原以為,一位百歲老人會枯萎得如同核桃殼一般,沒想到松原泰道的面容如此潤澤、明朗!
他的笑容如冬日陽光般溫暖,話語間有一種與萬物共生共榮的欣喜和感激。
近日,松原泰道在寫一本書《學習死亡》。
他說:
死亡像不停行走的鐘,
每一秒都存在,
也許這是一本寫不完的書。
但寫不完有什麼關係呢?
人生總是半途終結的。
我們每天只需盡力做好能做的事,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給蒼天吧!
他的座右銘是:「終生學習,至死方休!」
學習是保持年輕的最佳方法之一!
這是百歲日本佛學大師—松原泰道的精神養生法。
松原泰道生於1907年,活了105歲。
松原泰道說:我的人生是從50歲開始的。以我的經驗來說,五、六十歲是人生的轉折點。由此人生可分為二:
50歲前,是打基礎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我們往往為立足社會、養家糊口而疲於奔命,基本上是為別人活著。
50歲以後,經濟基礎已經奠定,職責也已完成,這才到了實現自我、創造自我的最有價值的階段。
65歲那年,他發表《般若心經入門》,因說法精妙,一舉成名。
從此四方講學,還年年推出新作品,迄今著述超過130部,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個奇蹟。
松原泰道致力於推廣一種佛教生活哲學,把一般人難以理解的佛學經典與智慧寫成易於理解的著作,也把佛教的理念活學活用,成為一套經世致用、充滿智慧的人生。
有人問他:「你的長壽秘訣是什麼?」
他爽朗地笑起來:「哪有秘訣?我從來不知道自己能活這麼久。」
他的長壽並沒有遺傳因素,母親在他3歲時病逝,父親在他30歲那年也因腦溢血辭世。
他自幼到成年都是體弱多病,身體差到連參軍入伍的標准都達不到。大學時,他還得了一場病,差點命赴黃泉。
松原泰道的長壽顯得不可思議。也許,只能從精神層面尋找他長壽的依據。
果然,他說,他一向看重精神養生法。
🔷親身經歷的三個故事
大學那年,他得了腎病,奄奄一息,卻遇到了一位好醫生。
醫生誠懇地對他說:「孩子,你太憂鬱了,你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導致的。」
我們能不能來個分工合作:「外面的病由我來治,心裡的病由你來治。」
這番溫暖人心的話鼓舞了他,他開始樹立信心,積極樂觀地配合治療,腎病很快就好了。
這次康復給了他深刻的啟示:「心態健康最重要!」
他常去外地講學,有一次在午間到一家餐廳吃了一個便當,便當裡有一個裝筷子、牙簽的紙袋,上面印了一闕歌詞:
「見也難,別也難;有哭泣,有歡笑;時光像秋風匆匆吹過,一生只見了這一回。」
當時,有三個藝伎在表演這闕短歌,優美而感傷。
第二年,他再去這個地方,但已經見不到這三個人了,就像歌詞裡說的那樣。
他意識到:「世間一切稍縱即逝,對人對物都要用心珍惜。」
1954年,北海道有一所寺廟請他去講經。臨出發前,天氣預報說颱風即將登陸,對方來電話通知他不要上船,於是他退了票。
沒想到,原定的那一班船被颱風襲擊,整個船沉沒,死了大約1200人。
聽說船上有一個美國牧師,自己有救生圈,當他看到一個女人懷抱著孩子卻沒有救生圈時,他把自己的救生圈給了女人,女人和孩子獲救了,而他卻被淹死在怒海中。
這場悲劇震撼了松原泰道的靈魂。
從那時起,松原泰道覺得,他的生命是別人給的,他要學著多捨少取,回饋他人。
他要「用懺悔和布施之心創造萬物共生的世界」。
他的精神養生法就這樣形成了。
🔷三不原則
精神養生法還有個三不原則:不勉強,不浪費,不懶惰。
1.不勉強,指的是不好高騖遠,做脫離常規的事。
2.不浪費,指的是珍惜時間、珍惜身邊的事物、珍惜他人的善意!
3.不懶惰,指的是自己的事不能讓別人去做;也不管年齡多大,都要鼓足熱情繼續學習。
中國有位名叫百丈的和尚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松原泰道認為說得很有道理。
🔷終生學習
有一位曾探訪松原泰道的人說:
原以為,一位百歲老人會枯萎得如同核桃殼一般,沒想到松原泰道的面容如此潤澤、明朗!
他的笑容如冬日陽光般溫暖,話語間有一種與萬物共生共榮的欣喜和感激。
近日,松原泰道在寫一本書《學習死亡》。
他說:
死亡像不停行走的鐘,
每一秒都存在,
也許這是一本寫不完的書。
但寫不完有什麼關係呢?
人生總是半途終結的。
我們每天只需盡力做好能做的事,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給蒼天吧!
他的座右銘是:「終生學習,至死方休!」
學習是保持年輕的最佳方法之一!
星期二, 3月 19, 2019
三句被曲解的文句
第一句: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為」字應讀二声,是修為的為。
正解:「做人如果不好好修為自己,就會為天地所不容!」人一定要養德。并非:人活着就是要自私自利,處處應為自己着想。
第二句: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毒」字應讀「度」,四声!
出處:
關漢卿《望江亭》:「便好道: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
原話是:度,指大度的意思。
正解:大丈夫要有足夠的度量與格局,容人所不能容,才算真正的大丈夫。
第三句:
「女子無才便是德!」
「無」字是動词,應解釋為:「有才,心裡却要自視若無才。」
正解:「有才德的女子,却以不顯露才幹,甚至自謙自己無才,這是一個女子最大的才德!」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為」字應讀二声,是修為的為。
正解:「做人如果不好好修為自己,就會為天地所不容!」人一定要養德。并非:人活着就是要自私自利,處處應為自己着想。
第二句: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毒」字應讀「度」,四声!
出處:
關漢卿《望江亭》:「便好道: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
原話是:度,指大度的意思。
正解:大丈夫要有足夠的度量與格局,容人所不能容,才算真正的大丈夫。
第三句:
「女子無才便是德!」
「無」字是動词,應解釋為:「有才,心裡却要自視若無才。」
正解:「有才德的女子,却以不顯露才幹,甚至自謙自己無才,這是一個女子最大的才德!」
星期二, 3月 12, 2019
排寒治百病
“排寒療法"簡介
寒氣排除百病離,易行疾至難思議;
菩提足下微妙法,說誠實言絕不欺。
【寒義】
身寒:外寒。泛指日常生活中在食衣住行各方面,受到外界寒氣侵襲,從而引發各種的疾病。
心寒:業障。由於貪瞋癡三毒所造作身口意三業,招來內外諸多障礙,以故影響身心之健康。
【排寒妙方】
身寒:保暖。多層襪、泡澡、泡腳、運動、艾灸、中醫藥等世間療法,幫助排除寒毒強機能。
心寒:修行。聽經聞法、懺悔前愆、看破放下、拜佛念佛等佛法修持,以利消業除障解怨結。
果報:身心安樂諸事順,成就淨業趣菩提。
一、認識百病之源 經由諸多科學研究證實,各類疾病都是跟“寒氣"有直接且深切的關係,如果體溫降低了一度,免疫力也就降低好幾倍。因此,古中外非常多專家都說:“寒氣是萬病之始。"日本最著名的健康養生專家石原結實醫師,是自然養生方法的忠實實踐者,他通過大量病患的親身體驗,證明了提高體溫對於癌症、抑鬱症、肥胖和心臟病的積極作用。石原醫師不遺餘力地向大眾推廣自然養生方法,使人們認識對自己健康不利的生活誤區,瞭解到“溫暖的身體才是健康的身體",從而改正過去錯誤的飲食習慣,適度進行“小型節食",以便徹底告別“低體溫病"。因此,以“提升體溫"為原則的健康觀念,已經逐漸蔓延到全世界,受到了世人的重視。
石原醫師在《病從寒中來》書中提到:
“體寒是百病之源!實驗證明,當體溫在三十五度時,癌細胞就會大肆繁殖!而體溫若是達到三十九點六度,癌細胞就會全部死去!如果體溫上升到比正常體溫還高一度時,免疫力就會增強五到六倍。大量的實例證明,當體溫升高之後,癌症、抑鬱、心臟病等症狀都會明顯減輕,減肥成功率也顯著提高!有一百個人就可能會有一百種健康方面的煩惱。威脅現代人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數都數不清——癌症、高血壓、腦梗塞、心肌梗塞、糖尿病……我們正在過著與疾病比鄰而居的生活。
研究發現,很多常見的疾病都存在一個共通性,那就是處在正常體溫以下,導致了自身免疫力的下降,體寒正侵蝕著我們的健康!在五十年前,孩子們的平均體溫都是在三十七度左右,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則在三十六點五度到三十六點八度之間。可是時至今日,我們試著測量一下自己的體溫,可能會想不到的是,大部分人的正常體溫已經不足三十六點五度了!
緊張的生活、不如法的飲食、錯誤的生活習慣,已經使現代人的正常體溫下降了一度。科學研究證明,當人們的正常體溫下降一度以後,免疫力至少會下降百分之三十!而如果正常體溫能夠達到三十六點五度以上,人體的免疫力就會增強五到六倍!
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匆匆吃下過量的食物,習慣了以汽車代步,習慣了用洗衣機和吸塵器代勞繁雜的家務,習慣了夏天冷氣房裡的涼爽,習慣了草草淋浴後就匆忙出門……。因此,無形中帶來一個後果——體溫下降。而體溫的降低,又使癌症、心腦血管疾病、抑鬱、肥胖等病症的發病率急劇上升。"
那麼,寒氣究竟是從何而來呢?這就關係到人們日常生活的諸多問題了。例如攝食過多生冷食物、平常缺乏運動造成熱能不足、經常吹冷氣……等等,這些現代人的生活習性,都足以影響到身體健康,讓身體處於嚴重的寒冷狀態;如果不能加以改正,將來必定引發種種慢性腸胃病、肥胖……,甚至連癌症都是由此產生。
人體的“陽氣"就像是天上的太陽,如果天上缺少了太陽,大地將會一片黑暗,萬物也無法生長。由此可知,天地運行必須依靠太陽,人體健康需要陽氣支援,“得陽者生,失陽者死",這是說明陽氣是人類生死的關鍵。陽氣如果愈充足,人體就會愈強健;陽氣嚴重不足就會生病,陽氣喪失殆盡必定死亡。
身體虛寒的人呈現出來身體各部機能普遍不佳的現象,根本原因就在於缺乏陽氣,熱量嚴重不足。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從身體的各種症狀,來分辨自己是不是到了身體虛寒地步。第一、體寒者最常呈現的是畏寒怕冷、四肢不暖和,對於空調與冷風的敏感度高。這是因為人體的陽氣無法發揮溫煦人體所造成的。第二、體寒者比較喜歡攝食溫熱食物,卻不愛喝水。這是因為在缺乏陽氣之下,會應機性地補充溫度較高的食物。由於水是寒涼之物,它是屬於陰性的,所以體寒者對於水分的攝取自然比較提不起興致。
一般而言,體寒的人小便比較清長,大便則容易稀溏,往往不能成條。若要保持正常的小便量,主要是藉由腎臟陽氣的蒸騰作用。陽氣如果缺乏,腎內陽氣的蒸騰作用就會受到影響,所以無法溫化體內的水液運行,從而使大量的水液以小便的方式排泄出來。過多的水液不只會由尿道排出來,甚至會流進腸胃,使腸道裡面的水液過多,致使大便產生稀溏現象。
再來,體寒者也比較容易顯現出喜靜惡動、情緒低落的負面作用。陽氣會使人精神振奮、情緒高漲,新陳代謝也會比較強;如果缺乏陽氣,便難以管控情緒,所以時常呈現出一副懶洋洋的樣子,情緒低落在所難免。
男性體寒者,容易衍生陽痿、早洩及無故遺精等腎虛毛病;女性體寒者,常伴隨著性月經不調、痛經或經血成塊等婦科疾病。而且一到更年期,體寒的人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以上的種種毛病,其主因都是由於嚴重地缺乏陽氣,肝腎功能呈現出不佳的狀態。
體寒者也容易出現內臟器官下垂、腸子蠕動無力等症狀,因為陽氣在體內具有維持臟器位置的正常、功能強健作用,如果缺乏了陽氣,升舉向上的力量就會受到嚴重的損害,所以才會表現出升舉無力,導致胃腸、肛門、子宮等臟器下垂,臟腑的功能也會隨著退化。
最後,換了嚴重體寒的人,平常總會呈現出“上熱下寒",就是世人常說的“虛火上升",這種人經常會出現黑眼圈、眼袋、色斑、痤瘡等,這是體內寒氣把微弱的陽氣逼到身體上半部,導致表面出現上火的現象,而體內和下半身則是充斥著寒邪,使得身體冰冷,當陽氣微弱到不足以抵抗寒氣時,就會產生類似的現象。
寒氣給人體帶來的嚴重後遺症,實在是不勝枚舉,不容小覷!在此僅約略舉出部分常見的症狀,若欲得到更多的瞭解,可以參閱中日兩國寒氣專家的諸多著作,就能真正體認到寒氣的可怕,也才能體現出現代人在日常生活起居方面,很少有人能夠逃脫寒氣入侵、百病纏身的命運!說實在話,這就是現代人崇洋媚外、鄙視傳統養生觀念之後,所帶來的嚴重後遺症!
了凡學會傾力推廣“排寒療法"、設計“菩提足排寒襪"之目的,就是要説明大家透過足部保暖來提升體溫,促進氣血循環,恢復自身的自愈力,而後自愈力自然就會逐一修復身體上的各種毛病!百利而無一害!若有意願進行這項排寒療法者,歡迎洽詢了凡學會,可請購到真正臺灣製作的“菩提足有機棉排寒襪"!
二、排寒療法研創歷程 “排寒療法"是進藤義晴老醫師所創始,他原先是一名耳鼻喉科醫生,他說剛開始診治病人時,就費盡全部心力;等到累積十多年的治療經驗,他看到許多人為了治療疾病,花費了大筆金錢,心裡就非常難過,很想讓他們脫離這種痛苦歷程。只要是自己沒辦法簡單、快速又便宜地治好病患,他就會覺得是自己辜負了患者!
他認為想徹底斷絕病根就不能只看生病部位,而須全面性去觀察人體,所以他經常思考有沒有更全面的治療方式。於是開始努力尋找、研究,終於找到中國的古老醫學。他並不是只在知識與理論上探索,而是以自己及家人的身體作試驗;在那段期間裡,他嘗試過針灸及中藥等各種治療,因此對於中醫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西元一九八三年五月老醫師發現了“排寒療法",當時他的腳部經常非常冰冷,而且身體老覺得不舒服,於是想辦法讓腳部暖和起來,竟發現不但所有不舒服都消聲匿跡,就連身體也健康多了!當他注意到這一點以後,便開始詳細觀察,發現只要身體不舒服,便將“胸部以下泡進熱水",身體症狀馬上就好轉!他將這種療法稱為“半身浴",現在已經是熱門的保健方式了。
從此以後,他就開始讓病患養成穿多層襪及半身浴的習慣,為自己的下半身“保暖";就因為養成了排寒的習慣,所以治療效果提升了許多!而他本身從此也擺脫了肩膀酸痛及牙痛的毛病,甚至也遠離了感冒。有一位長期受到慢性中耳炎困擾、已經嚴重影響到聽覺的患者,耳朵流膿已三十年之久,其他醫生都說可能會引發腦膜炎;進藤義晴醫師就讓他進行排寒療法,後來不但中耳炎痊癒了,就連聽覺也都恢復正常。
其實人體本身就具足了自我痊癒能力,能夠將身體機能修復正常;只是因為受到“寒氣"的障礙,而使身體失去了自愈能力。只要將這一個障礙排除掉,身體本具的能力就能將病苦排除;只要將“寒氣"排除完全,身體就能夠複元。還有不少洗腎患者在進行排寒療法之後,腎臟功能就恢復了,簡直是不可思議,人證、事證具足,由不得我們不相信。
排寒療法不同于世人既有的認知,它認為“百病起於寒",只要隨時從各方面做好“保暖防寒"的措施,就能夠健康無病。這種方法是一種自我療愈的醫學,方法非常簡便,效果卻十分迅速,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穿多層襪很麻煩,或者無法堅持半身浴,最後都放棄了。推究其原因,就是是不相信身體本具的自愈能力。另一個難關,則是穿襪之後出現的“瞑眩反應",也會讓人不敢踏出步伐。正當顯現好轉反應時,通常都會讓人驚喜,而後就要面對身心兩方面的不舒服。這段過程確實是不好過,所以有些人就此放棄。為了幫助身體強健,無論如何都必須勇敢地堅持下去。凡是感覺無法持續下去時,建議再把《百病起於寒》多閱讀幾次。
三、簡單易行而難信 生活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寒氣入侵人體的管道;如果將其輕忽了,就會使自己付出慘痛代價!在不知不覺之中,各種疾病與疼痛也會一點一滴累積,以至於成形。每個人體內累積的寒氣,它的情況與程度並不相同;一旦寒氣排除出來,所出現的瞑眩反應也不一樣。健康惡化的現象,是長期在日常生活中,因為錯誤的習慣累積而成!如果寒氣已經痼結體內,就須以更大的耐心和堅定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進行調整與改變,以便進行排寒的持久戰!
“排寒療法"這個簡單而易行的治病方式,對於身體上的各類慢性疾病,都會根據本身的自愈能力,產生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效果。舉凡皮膚上的病變、婦科上的疾病、男性生理上的問題、久年難愈的內外傷,乃至當今最令人聞之色變的十大死亡疾病,只要透過這種方式輔助,持之以恆,必有不可言喻的效果!
然而,想要進行排寒療法者,如果不能完全相信及配合,縱然擁有仙丹妙藥也是莫内病何!
四、健康的兩大原則“排寒療法"與坊間一般的保健或飲食療法完全不一樣,這種“特別法門"必須把握住兩個重要原則︰“頭涼腳暖"、“飲食八分飽"。
第一、頭涼腳暖
保持“頭涼腳暖"的原則,就能促使頭腦清明、身心輕安,不至於虛火上升、百病纏身。在正常情況下,陰氣會由下往上升,陽氣會由上往下降;如果身體產生的現象與此相反,造成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卻是比較冰冷,那就是受到寒氣入侵的現象,會造成血管收縮,以致血液迴圈不良,百病自此而生。此點必須特別注意,以維護身心健康。
第二、飲食八分飽
“八分飽",飲食問題是個很深廣的學問與藝術,不僅是尋常的以吃飯維持生命而已!更深入來說,它涵蓋身心兩方面,進而牽涉到“法身慧命"。根據進藤老醫師所言,“說是八分飽,其實更確切地說,是在細嚼慢嚥三十分鐘後,腹部就會開始產生飽足感,這時就代表最適量……一旦出現飽足感,最好立刻停止進食……吃飯狼吞虎嚥,就很難產生飽足感,經常一不小心就吃太多。而大部分的疾病,都起因於飲食過量。"由此可知,“吃太飽"這個劣習是現代人致病的重要因素。
五、排寒愈病之利器“寒從足起,足暖病除。"既知下半身的保暖異常重要,即須盡最大的努力來實施“排寒療法"。想要保護足部,不使寒氣入侵,以達到保暖排寒的效果,一般人最容易辦到的方法有下列幾項,務必要確實配合,在這個排寒除病的旅程當中,才能一帆風順,剷除病苦。
第一、多層襪
這是排寒療法中最重要的一環,更是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做到的。所謂“多層",並非一雙襪子製作成很多層、很厚,而是視個人的需求及忍受的程度,來決定自己要穿多少雙襪子,以進行保暖、排毒、驅寒的功課。建議入門者如果還不習慣,可以先試穿最基本的三雙,以後再逐漸增加。多層襪的第一雙必須是“五趾襪",不但方便於日常生活及活動,趾縫間的纖維更能幫助排除寒毒。第二雙起可選擇襪口沒有鬆緊帶的寬口襪,以免造成強烈的不舒服感,進而影響到實施的意願。在穿襪排寒期間,要保持足部的乾爽,一旦出現潮濕現象,就要儘快更換襪子,否則時間久了也會形成新的寒氣。另外,現代人的膝蓋毛病非常多,尤其是女性!許多人因為長期受到寒氣的嚴重入侵,久之膝蓋累積了過多的濕氣,因而造成囊腫,異常疼痛,影響正常的行動與生活,嚴重者甚至必須開刀治療。因此,平常要養成穿著“護膝襪"的習慣來保護膝蓋,就顯得非常重要。手腕及手肘也是一樣,必須妥善地加以照護。
第二、半身浴
堅持每天都洗半身浴是很重要的一環,能幫助排除體內累積的毒素與寒氣。若是無法進行半身浴,最起碼也須泡腳,對於排除體內的各種寒毒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至於每次進行半身浴或泡腳的時間,大致在半小時左右。水溫以比體溫稍高即可,不要超過四十度。如果感覺水溫太熱或太冷,可以隨時調節。現在通路上有販賣電子式泡腳機或泡澡機,能夠調控水溫,非常理想。在進行半身浴時,胸部以下要完全浸泡在水中,手臂要放在水外來散熱,不要放進熱水中浸泡,這樣比較符合“頭涼腳暖"的原則。泡完澡之後身體體溫升高,要將身體及足部完全擦乾,然後立即穿上襪子,以免造成另一次的寒氣入侵。
第三、秋褲(衛生褲)
秋褲也是保持下半身暖和的重要配備,可以幫助排寒效果。南方屬於濕熱型氣候,多數人在夏天或許不習慣這種穿著;但是對於寒氣特別嚴重的人來說,必須努力去適應,肯定會有很大的好處。假使白天實在穿不了衛生褲,最起碼晚上睡覺一定要穿著睡褲。
第四、食材
日常三餐的食材,最好採購當季、本土、有機、溫熱的食物,寒涼食物占百分之五左右即可。更重要的是必須全面杜絕“冷凍食品",因為經過冷凍之後,食物的“性"會轉變成“極陰",寒氣就特別強,對於身體的傷害非常大。與以化肥、農藥等生產的農產品相較,自然、有機耕作生產的農產品,安全性、能量與營養素更高;價格雖然貴一些,但是只要攝取少量食物,即能獲得身體所需要的能量,更能免於“百毒纏身"的危險;而且口感、風味也比較自然,保鮮期也比較長久。
六、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第一、襪子問題
在開始要進行排寒療法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買襪子"的問題。由於坊間所販賣的襪子,在形式及品質上琳琅滿目,讓人看了眼花撩亂,不知如何選擇。在此建議有緣者,因為排寒療法必須穿“多層襪",所以第一個選項必須是“逐雙加大",以免穿了幾雙之後,腳盤被襪子綁得緊緊的,就會感覺非常不舒服,因而影響到施行的意願。多層襪的第一雙必須是“五趾襪",第二雙以後則採用“寬口襪"。
棉襪的材料並非只是棉紗而已,裡層須再搭配一層彈性紗,才能織成具有伸縮性的襪子。一般人常誤以為襪子要穿“純棉",這種認知是很大的誤會!具體而言,應該說“襪子的棉紗是純棉"才對!以寬口襪來說,棉紗比例若要超過80﹪,至少必須使用三~四條棉紗以“粗針"織成,如此襪身就會太厚,彈性寬度無法拉大,會顯得很緊繃,穿起來有種笨笨的感覺,絕對是很不舒服,根本無法作為多層襪使用。例如“菩提足有機護膝襪"就是使用三條棉紗以粗針織成,襪身顯得很厚實,中等身材的人穿一雙還可以,腿粗者就顯得較為緊繃(腿粗者穿兩條棉紗的較適合)。襪子的型態與織法不同,其所含棉紗的最高比例就有差異!所以,這種強調須穿多層的排寒襪,第二雙起皆是寬口襪,必須使用一條棉紗與一條彈性紗以“細針"織成,棉紗比例最多只能達到66﹪左右,彈性紗則為34﹪左右,這樣穿到多雙才會舒適。
現代很多棉製品的成分標示,往往誇大不實!如果將以“細針"織成的寬口襪,棉紗比例標示到80%,甚至標示為“純棉",這是自欺欺人!但由於一般人對於襪子的結構及織法不甚瞭解,製作商若是誠實標示,反而影響銷售業績,所以他們只好把含棉量標得很高,反正不會有人無聊到自費花幾萬元去檢驗別人的商品。再者,不管任何材質製作的襪子,因為需要使用彈性紗的關係,都會產生收縮的現象,這是正常的。尤其是沒有經過染色的有機棉襪,它的棉紗是活性的,伸縮性更強,比較不容易硬化。而且因為純正的有機棉是活性的關係,更是具有呼吸功能,能將排出的寒毒順暢地吸到外層,這是它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臺灣有機農業專家吳醫師的研究及推廣心得)。
如果嫌無染色的襪子容易髒,那就要特別注意染料的問題,更要注意襪子的產區,切莫貪小便宜而購買到“毒襪",排毒不成反而吸入更嚴重的化學毒素,那就得不償失了。臺灣的染整技術優良,檢驗也甚為嚴格,因此染色質量還算理想。然而,襪身儘量還是以不染色為佳,染過色的襪子,其通氣性、呼吸性就會受影響,伸縮性也較差,曬過太陽之後更容易硬化。
了凡學會為了利益眾生,特開發襪身不染色的“菩提足有機排寒襪",每套五雙,是由一雙五趾襪與四雙寬口襪組成,所用的棉紗是荷蘭認證的百分之百有機棉製成。五趾襪是以兩條有機棉紗與一條PP負離子彈性紗以細針織成,棉紗78%(五趾襪製作機器與織法都與寬口襪不同,所以只能夠達到70~80%之間),PP負離子彈性紗22%(PP紗的成本是普通彈性紗的兩三倍),出廠長度達到四十一公分左右,保暖範圍大,排寒效果佳。寬口襪則是由一條棉紗與一條彈性紗以細針織成,棉紗65.6%,彈性紗32.4%;另外,襪面上標示商標及號碼的尼龍2%。
日本出產的排寒襪通常是每套四雙,兩雙棉襪、兩雙蠶絲襪,因為蠶絲襪非常輕薄,所以進藤老醫師才能穿到十四雙。如果都是由一條棉紗織成的棉質寬口襪,一般人穿上十雙就會感覺緊繃,大腳盤的人更是不可能穿得下!由於蠶絲的取得是犧牲了千百萬眾生的生命,造作的殺業相當重,千萬不能穿著這種傷害眾生生命所織成的蠶絲襪,以免落入嚴重的殺生共業!
第二、鞋子問題
在進行“多層襪排寒法"時,會發現一個人人都會遇到的困擾,就是在此之前所穿的鞋子穿不下去了,這時就必須改穿比較大號的鞋子,否則不但會造成舉步唯艱的困擾,也會連累尊貴的雙足受苦,甚至因此痛徹心扉,而排斥這種不必花大錢、也不會浪費很多時間的保健良方,那就很可惜了。
鞋子也是在進行“排寒療法"時不可或缺的重要項目之一,其材質最好是以布料製作,儘量減少穿著塑膠製品,更不要穿著皮製品(還是殺生的問題)。總之,以能達到保暖效果為最佳。若是在下雨天,或是工作性質必須接觸到水,為了避免潮濕起見,在不得已之下才可以短暫採取權宜措施,而選擇塑膠、橡膠類的材質。鞋子的前端最好選擇寬頭的,不要選擇尖形的,以免五根腳趾頭受到擠壓而痛苦不堪。
第三、飲食問題
必須嚴格杜絕冰凍食品,特別是連冬天也喜歡吃冰涼飲料者,若是不能嚴格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一旦因緣成熟,“絕症"必定與您常相左右、形影不離,而成為終生的伴侶,使您墮入生不如死的人間煉獄!
再者,食物之攝取方式,須嚴格要求自己奉行“細嚼慢嚥"的良好習慣,徹底屏棄“狼吞虎嚥"、“速戰速決"的劣習。食物在經過細緻的咀嚼之後,不但可以預防飲食過量,也能使胃酸滲透進食物中來排除病菌,幫助營養素圓滿吸收,進而還能夠預防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若能確實做到這一點,就算是食用少量的食物,也能獲得比囫圇吞棗者更多的營養。而且吃飯速度過快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吃下過多的食物,形成“吃太飽"、甚至“吃到爆"的不良現象;倘若長期放任這樣的惡習滋長,不但影響身體健康,進而增長貪欲、折損福報!這對於修行者而言,更須正視這種後遺症。
在此建議三餐攝取的份量(比率)︰“早餐六至七分飽,午餐八分飽,晚餐四至五分飽。"若能學習出家法師所奉行的“過中不食",則是最佳的選擇!因為晚上是器官的休息時間,不能過度去折磨它們,讓它們日以繼夜地消化食物。自古以來,養生家最忌諱的是“暴飲暴食"!凡是不能善待消化器官的人,來日絕對不得善果;一旦因緣會遇,必定是百病叢生,遺恨終身!
另外在排除寒毒的過程中,有些人的“瞑眩反應"(好轉反應)會特別強烈,因此有需要增強身體能量,來幫助排除寒毒;若能攝食“溫補型"的“有機"精力湯或酵素,則可產生不錯效果。若是身體過度虛寒者,可以酌量在精力湯中加入些許姜粉或姜湯,來補充體內的熱源,這樣效果就會更佳。
“排寒療法"推廣緣起
“排寒療法"推廣緣起
百病起於寒,寒從足下侵;
穿襪除痼疾,信者盡沾恩。
現今全世界愈來愈風行、由進藤義晴老醫師推廣的“排寒療法",實行非常容易,效果特別快速;只須實施穿著“多層襪"、堅持“半身浴"或“泡腳",並注意正確的飲食原則,簡單易行,無副作用,而效果卻不可思議!不論男女老少、重症輕症,乃至懷孕婦女,只要深具信心、願意實行,皆會就其施行程度而獲得難以言喻的成效,實為世間保健法中之“特別法門"!猶如念佛法門一般,易行難信,誠乃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
筆者于二○一七年經由廖居士介紹,得以接觸“排寒療法"——廖居士原患灰指甲及牙周病,久治難愈,在實施排寒療法後,兩種頑疾竟都改善,並且容光煥發、精神抖擻。廖居士強調,想要身體恢復健康,就要努力實踐排寒療法,使下半身保持暖和狀態,這非常重要。最後一再叮嚀,一定要去購買《百病起於寒》,認真、詳細地閱讀幾遍,才會真正認識這個方法的可貴,增強實行信心;遇到實施當中都會出現的“瞑眩反應",才能從容應付,而不至於半途而廢、徒勞無功。
隔天(二月廿六日)筆者便購買好幾雙一般襪,立即穿上三雙;但尚未購買《百病起於寒》閱讀,心想反正只是多穿幾雙襪,又不會穿死人,而且也不是要花很多錢去買種種藥或健康食品來吃。在穿了幾天後又增加到六雙,但是並未實行“半身浴"或“泡腳"的重要項目。一直到了四月下旬才購買《百病起於寒》來閱讀。 在實施“排寒療法"前半年期間,讓人甚感驚訝的不可思議現象,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因此在這段期間中,凡是與人接觸,大都會極力介紹這個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療法,不用花很多錢去購買很多產品,更不必參加各種課程,只要先購買一本《百病起於寒》詳細閱讀,然後再買幾套襪子來穿,晚上加上半身浴或泡腳的專案,這樣就能安然自在地執行保健課程!由於筆者一向希望有緣者皆能離苦得樂,對於任何人都是苦口婆心地介紹,因此不少世俗友朋、佛門同修都被筆者的這份婆心感染,也都進行這項療法,並且陸續傳來佳音!
福建有位法師性情淳善,修行精進,日中一食。年輕時吃太多冰凍食物,全身寒氣甚重,百病叢生!自從接受排寒療法,非常認真配合,沒幾天就產生很大的“瞑眩反應",受非常多苦。自此產生極大信心,短期內就增加到十雙,並努力拜佛懺除業障,其後排寒效應更加劇烈。於是下定大死一番的決心,勇敢接受考驗。就因為這種勇猛精進的行持,使得過去一直醫治不好的痼疾,很快就得到改善。她在最初兩個月中,每日都書寫排寒日記,將一天內的身體反應都記錄下來,並且認真自我檢討,實在是難得的修行人。
另外,有很多人不願閱讀《百病起於寒》,所以不瞭解理論與注意事項,在進行期間起了“瞑眩反應"就嚇得不敢再穿;但在停穿後,瞑眩反應跟著消失!有穿馬上起反應,不穿立即消失,這種現象實在太奇妙了!其實,這種現象是兩岸很多人共同的經驗,有些同倫只穿兩雙就起反應,停穿之後就恢復原樣;他們就這樣斷斷續續,不敢學習當家師的大無畏精神,殊屬可惜。
本書於第四單元〈見證篇〉中,舉出幾個施行排寒療法者的點滴心得,來與有緣者分享,希望對於有意參與卻仍舉棋不定的同倫,能起到鼓舞作用。然而這種保健方法雖然很神奇,卻只是讓此臭皮囊增加健康機會的世間善法而已;而就疾病的根本因果來說,若不從消滅“宿因"來解決,終究只是捨本逐末罷了,無法得到究竟圓滿的安樂!何謂“宿因"?“業力"是也!偈云:“萬病根源在業力,宿因不除眾苦逼;若論滅罪究竟方,禮念彌陀稱第一。"只有藉由佛法的修持,方能將累世的業障消除﹔而消除宿業的法門中,唯有至誠禮念“阿彌陀佛",才是最方便、最快速、最可靠的“第一法門"!因此古德說:“念佛方能消宿業。"只要將疾病的根本宿因消滅,這一期業報身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康!學者若欲更進一層瞭解“念佛消業"的方法,就需發起真誠懇切之心,努力研讀佛典,並且付諸實踐;切莫因循怠惰,喪失解脫良機!
最後謹以至誠,敬勸有緣閱讀本書、願意進行排寒療法、並穿著菩提足排寒襪者,皆應認真念佛拜佛,祈求諸佛菩薩加持:現世業障消除,身心安樂,法喜充滿;報終正念分明,往生淨土,圓證菩提!如此,才不枉來此娑婆走一遭。
星期一, 3月 11, 2019
達賴喇嘛語錄 - 空性
對從未思惟過空性、不是利根的初學者宣講空性,只有過患。對方會反駁你:「一直說空性多麼深很難懂,就因為甚深難懂,你才應該一再講,就慢慢會懂。」其實不然,不能輕易說空性。
對沒有智慧又沒有福報者說空性,只會使他陷入更多的危險,起邪見,認為甚麼都是空的,業果也都是空的,陷入甚麼都沒有的斷見。事實如此,常有人講到空性就是甚麼都沒有,就像之前說法所提到的比喻,你會說我的皮包空空的,你不會說沒有皮包,法並非不存在。
顛倒錯亂認知空性,損失很大,會讓自己升起斷見,否定業果,以為沒有惡趣而為所欲為,反而墮入惡趣。不淨,污穢處,指地獄、惡鬼、畜生道三惡道。因為升起斷見,否定一切而導致墮入惡趣。
另外有一種人,聽了很多空性,自以為很懂,就像我們這樣子啦(屯越堪蘇仁波切自嘲、反諷),我們嘴巴會講空性,骨子裡卻顛倒認知空性的內容,像愚人一樣自以為多了解。宗喀巴大師在《中論》的註解中提到不是龍樹菩薩的中觀見的其他見地在有關空性的內容方面,所破範圍不是太狹就是太廣,真正的中觀見是龍樹、月稱的中觀見,我們一般在外表上會說自己承許的是龍樹、月稱的中觀見,能滔滔不絕講出中觀見不是自性有等等,但如果好好檢查我們的認知,我們常常是顛倒認知空性,墮入斷見。
關於空性,我們常講一切法是空,一般人難以接受一切法怎麼是空呢,現實上一般人接觸到的那個一切法明明在眼前,對他是真實有的顯現。那種顯現是一種錯亂,呈現出法好像是自性有的。但是如果你是合格的心,具量的心,才能了解一切法是空的內容。不了解空性,人的心本質顛倒執持空性的內容,以為沒有惡趣而造惡業,因為這個關係落入無間地獄。
簡單地講,空性難悟,佛不輕易宣說。此二偈頌是說有人講空性很難理解,很難證悟,佛不輕易講,所以對方提出質疑就是應該要盡力講。但是盡力講反而對他弊大於利,對非法器者講授空性是很危險的。
一般而言,要講空性,說者與聽者兩邊都要有一定的水準,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說者似懂非懂,聽者二二六六,很難如實了解空性。
要說空性得有一定的資格,要具足並不容易。以食物舉例,吃到不好或不合自己體質的食物,會生病甚至死亡,如果吃的是符合自己身體的食物,吃的量不多也不少,可以增益體能,長壽無病很安樂。
講授空性的道理一樣,說者就似食物,對空性要有一定的了悟,否則一知半解的講空性,只會徒增聽者對空性的不清楚,甚至是顛倒認知。
一個合格的說空性者,他對空性有多少的確知,他對業果就有多堅強的確信。反過來說,他對業果有多大的堅定,也會反過來輔助對空性的確認。
自性空,所講的是,不是自己可以主宰的,而是要依賴因緣的聚合。所以會了解業果,這樣的抉擇會帶來這樣的結果,不同的抉擇會帶來不同的結果,都是由因緣聚合而成。
一方面由業果來了解因緣之間互相依賴關係,也會由此了解為何沒有自性,不是自己主宰的。所以空和緣起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這是整個道的道理。
如果對於空和緣起之間,不能按照佛所說如理理解,而是顛倒認知,最後會讓自己衰損。反過來,如果好好理解空性的道理,因此造善業,可以獲得安樂,獲得佛果無上菩提。
第二十二偈(是故應去除,捨此與斷見,為成眾利益,勤奮知真理。)是謹慎了解空性的忠告。如前所述,顛倒了解空性會墮入斷見的過患,好好了解則會有益處,所以要去除捨棄空性或落入斷見,小心謹慎去了解空性正見,才能在今生來世有所成就利益。
空性難以證得有兩個理由,一個理由是以空性的實相來說,因為它非常微細,所以難以了悟,另一個理由,除空性外其他所知例如無常等微細處需要靠正理了解,凡夫連這個都不能了解,何況是空性。
我們會認為身是乾淨的,不會認為身是污穢的,其實若仔細分析,眼睛有眼屎,耳朵有耳垢,鼻子有鼻屎,嘴巴有牙垢,身體裡面到處都有髒污,可是我們都覺得很乾淨。對凡夫來說,心都不知道粗顯的身體髒污,以為是乾淨的,只是因為薰習之故,心把不淨執為淨。凡夫連粗顯的身都分不清,更別提需要靠正理正因去分析的微細,至於空性就更是難。
那時正法非處。任何存在的有,是為法,有其體性可以執取,任何存在的是法的內容;士大夫所取所斷應修的部份,是為正法。非處,不是執為真實有的所緣處。正法非處,士大夫應修行之處,指的是空性,它是微細的,不是在感官中現前顯現。而凡夫執取的是當下現起感官所知的,空性是需要透過正理正因去推論所獲得的正法,如何能讓凡夫了解呢。
空性有甚深、寂靜、離戲論、自性光明、無為五個特點。寂靜指不紛擾混亂,離戲論指不是真實有。自性光明,明光,離遮障,指本來無煩惱,煩惱是偶然沾染上。空性本身是自性光明,現觀空性的慧也是自性光明,心也是自性光明。
因為佛陀了解到空性的法很深,除非福報夠且過去世曾有空性見的薰習,否則非法器者難以了解,佛陀想著那麼甚深的法要對誰講?所以成佛之後49天沒有說法。佛陀4月15日證得菩提,直至6月4日到瓦楞那西鹿野苑,由於梵天等的祈請,獻法螺及千幅法輪,才初轉法輪宣講四聖諦。
空性,大家嘴上說說容易,除非具足深厚的福報而且過去世曾有空性見不斷地薰習,否則對不是這樣根器的人宣講空性是很危險的,因為不瞭解空性者,乍聽之下會墮入邪見,認為業果不存在或是陷入常見,利弊衡量,弊大於利,不說比說好。好比一條小徑,一邊是懸崖,另一邊是荊棘,走不好會墮入深淵或被次遍體鱗傷,面對這條小徑,選擇不去還好一點。
我們不同,過去薰習深厚,到處受灌頂,自以為隨時都能成佛,當然不一樣,哈哈哈。(這幾句話是屯越堪蘇仁波切說法風格,反諷,自嘲)
所以就像走此險徑一樣,除非體力眼力很好,精神狀態各方面都很好,能安然過去,否則冒失入險,路不會平安地走。
空性那麼難,我們暫且把空性放下,先衡量自己斤兩,做自己能做到的也行啊。我們找適合自己程度的去學,這樣也可以。瘦小的人不要去扛幾百斤重物,沒有辦法的,走在路上搞不好會摔死。我們就拿自己拿得起的包裹就好了,不要不自量力。不要把牲畜草料架太高,牠搆不上吃不到會餓死。
那麼我們可以做甚麼?可以去累積資糧,在業果方面好好下功夫,例如行十善業、斷十不善業、布施、持戒、修忍辱、思惟瑕滿、念死無常等,這些我們做得到的就這樣去做。
其他去修非常高深的法門,去灌那些高深的頂,老實說,灌那麼多頂你現在到底成就了甚麼?甚麼果也沒有成就,不是嗎?看嘛,你受了多少時輪金剛、四部密續、瑜伽密續的灌頂,有哪些成果呢?
如果不斷的修持,最起碼本尊的觀修應該升起清楚的本尊像才行。如果沒有,那是基礎不足,所以無法在密續法門上修出甚麼成果。基礎不足指的是不去思惟瑕滿無常,一心只想今生圓滿。
如果真的了解空性一定可以解脫生死。
但是我們每次都會開空性法門宣講空性,總覺得一定要講這些。
但是空性不是這麼容易的,以我個人來說,在西藏還未淪陷之前,25至28歲左右有四年的時間在色拉寺修習中觀的課程,那時師長非常好,辯經的同學腦筋都很好,在這樣子有好老師指導又有好同學互相切磋空性的道理,雖然當時生活的條件並不是很好,也不至於像密勒日巴那樣修苦行,就是很辛苦,大家很專注學習中觀四年。
之後二十幾年,就沒有那樣的機會密集去接觸中觀,當然也不是把有關空性的放一邊,有時會想會想。有了那些學習的基礎,要我解釋空性,當然可以,文義略通,但是內心要升起空性體悟是不容易的。
有關空性內容,我們這樣聽聞,難以理解自性空,碰到這種情形,我們應該去想:是我們自己的智慧不足,所以無法了解空性的道理,不僅是遍知的佛講一切法性空,龍樹月稱菩薩印度大德等也是如此主張,我們應該相信一切法自性空,應該百分之百相信,因為佛是如是說。
我們應該採取的態度是,不要因自己現在心智鈍根而想佛說錯了,是自己智慧有限無法理解空性,然後設法去了解空性。
空性,不要想成甚麼都沒有,所講空性空的基礎為何?所破為何?如何說是空的?
先去了解這些,不要一想到空就以為甚麼都沒有這種錯誤的理解。講說房子空空的,那個房子一定會有的,只是房子裡面的甚麼東西都沒有,所以說房子空空的。同樣地,我們講那個法是空的,法本身是存在的,是有的,只是執為法是自主的、由他那邊有這部分是沒有的,是空的。
就這方面我們要馬上了解這個很難,可是首先區別這個,不斷的慢慢地逐次聽聞,一再薰習,總有一天我們可以了解空性在講甚麼,我們可以獲得粗淺的理解。
此法不善知,我執隨後至,從而善不善,因而善惡趣。(第二十三偈)
就像我們現在,暫時對空性不了解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當我們對空性不了解時會自我愛惜很強烈,升起強烈的我執。當然執為有我的我執與自我愛惜這兩個是心是略有不同,自我愛惜是因為我執,可以說有多強烈的我執就有多強烈的自我愛惜。
因為我執而升起自我愛惜的心,只會想到我要快樂,我要安樂,因為這種強烈的我要安樂,就會產生兩種不同作法,一種較有智慧的人或是可能因為宿業的關係而稍善的人,會造善業,因為他認為造善業會得善果,為了獲得安樂,他會造善業、斷十不善業、助人、對善有信心,因此持戒他得升人天善趣果報,因為布施所以未來享有種種受用。另外有一種人,為了安樂不擇手段,可以騙,可以傷害其他有情,結果盡是造墮惡趣的因,造種種不善業。
星期日, 3月 10, 2019
師父的慧功德
早期慈心在推動時,很多人面臨到一個情況,農委會要求地方農會百分之幾的比例要推動有機無農藥的工作,農會不太願意做,因為有機無農藥不好種,種出來賣相差沒人願意買,他們覺得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工作,可是上面要他們做,只好勉勉強強拖拖拉拉做,正好有我們慈心農場願意做,他們就樂得跟我們合作,他們也省事,因為我們自己種,種不好我們自己也會處理也會賣。若用一般的觀念,他根本不是真心與你合作,那你可以劃清界限,不理他。
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子的,他慢慢跟我們互動久了之後,看到我們這群人的內涵,會慢慢認同我們的理念,對我們這群人有好感,乃至他自己也會加入我們,學習這個教法,這就是灰色地帶。如果一開始就劃清你是黑的我是白的,跟你不相往來,後面什麼事都不會發生,但是如果一開始你把握任何緣起法都有它的兩面,沒有全好全壞,壞當中去找好的希望,好當中去反省留意壞的過失。
師父的功德就是透過這個慢慢累積出來的,所以你也可以說師父是精通般若的大師,他把般若裡一切法無自性的特徵完全融合生活當中,在舉手投足之間,就可以給我們啟發。
師父的功德就是透過這個慢慢累積出來的,所以你也可以說師父是精通般若的大師,他把般若裡一切法無自性的特徵完全融合生活當中,在舉手投足之間,就可以給我們啟發。
佛陀宣說般若的是般若經,解釋般若經的是現觀莊嚴論,開展現觀莊嚴論的就是我們學的菩提道次第論,你可以說般若就是法的核心。為何說師父是持教者?他在這一生你就看到,他的最初由共世間的弟子規由依止法趣入,到了他的晚年甚至圓滿成熟時,他願意流露出廣論法的核心---般若,一切法無自性所有這些法都在他舉手投足之間,完全在他的心識裡邊任運流露出來,活生生的在他身上呈現,他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廣論,他留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比較有機會看懂廣論在講什麼。
師父生活裡面,對般若的體驗可以說是隨處皆是。有時不靠上師的示現,不靠師父的示現,真的很難看得懂經論在講什麼。我善根很薄,靠著師父看懂一點點,說懂也並沒有全懂。
星期二, 3月 05, 2019
寧靜而有意義的片刻
*一名在紐約謀生的計程車司機,某日接到一通特別的乘客叫車。這經驗讓他印象深刻、感慨許久,於是在網路上匿名分享這個故事:
我接到電話,要前往一個地址載客。到達後,我按了按喇叭,但沒有人出來。
我打了電話,電話沒人接,開始覺得有點不耐煩了。這是我下午準備接的最後一單,因為很快就要到休息時間了。我幾乎已經放棄、準備直接開走。但最後想了想,還是留了下來。
我等了會,下車按了門鈴。然後聽到一個蒼老虛弱的聲音說:『請等一下!』我在門口等了一陣,大門才慢慢打開。一個嬌小的老太太站在門裡,我猜她至少90歲了。她手上拿著一個小行李箱。我向屋內瞄了一眼,驚訝地發現公寓內的景象。
那裡看起來簡直像沒人居住,所有傢俱都蓋上了布,四面牆光禿禿的,沒有時鐘、沒有裝飾、沒有照片或畫,什麼都沒有。我只看到角落堆了一個箱子,裡面都是老照片和紀念品。
「年輕人,可以麻煩你幫我把行李箱拿上車嗎?」老太太說。
我將行李放進後車廂後,然後回來扶著她的手臂,帶她慢慢下樓走向車子。她感謝我的幫忙。「應該的」我說「我對乘客都像對我自己的媽媽一樣」,老太太笑了,「噢,你真的很好」她說。她坐進車內,給了我一張地址,並要求我不要走市中心的路。「但那樣就無法走捷徑了,我們會一直繞道」我向她說。
「沒關係,我不趕時間」她回答,「我要去的是安寧療養院」。她的話讓我有些吃驚。
「安寧療養院不就是老人等死的地方嗎?」我心裡想。
「我沒什麼親人,」老太太繼續「醫生說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那一瞬間,我決定關上里程表。「所以我應該怎麼走?」我問道。
結果,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我們都在城市近郊穿梭。在車上,她指給我看她曾做過櫃檯的飯店。我們經過許多不同的地方,她和丈夫早年住過的房子,還有一個她年輕時曾去的舞廳。經過某些街道時,她也會請我開慢點,好奇地從窗戶內張望,什麼話都沒有說。
我們幾乎繞了整個下午和傍晚,直到老太太終於說:「我累了,我們前往目的地吧」。在開往療養院的路上,我們一句話都沒有說。
安寧療養院比我想像的還小。抵達後,有兩名護士出來迎接我們。她們拿來一張輪椅,我則搬著老太太的行李。「所以這趟車總共多少錢?」她一邊問,一邊翻找著手提包。
「不用錢!」我回答。
「但你也要養家。」老太太說。
「還會有其他乘客的。」我笑著對她說
在她來不及思考,就給了她一個擁抱。她緊緊抱住我,紅著眼眶說道「你讓一個人生幾乎走到最後幾步路的老人,感到十分幸福,謝謝你!」我和她握了手道別。
回程路上,我發現自己在市中心漫無目的地遊蕩。我不想和任何人說話、也提不起載客的精神。我一直思考,如果當初我沒等到她?如果那時我找不到人,就直接開走了,她該怎麼辦呢?
現在當我回想起那一天,我仍然相信我做了重要且正確的決定。我們的生活中,總是不停地被<忙碌>轟炸。我們得做更「重要」的事,更快、更有效率。但這位老太太,讓我真正體認到了那安靜、有意義的片刻。同時也讓我感傷,人生最後旅程的那種孤獨和悵然。
我們都必須花時間與自己相處,享受我們的人生。我們都應該在匆忙地按下喇叭之前,更有耐心地等待。然後,或許我們才會看到,真正重要的事情。
~~真正的快樂並不是來自於舒適、財富或別人的讚賞,而是做了有意義的事!~~
我接到電話,要前往一個地址載客。到達後,我按了按喇叭,但沒有人出來。
我打了電話,電話沒人接,開始覺得有點不耐煩了。這是我下午準備接的最後一單,因為很快就要到休息時間了。我幾乎已經放棄、準備直接開走。但最後想了想,還是留了下來。
我等了會,下車按了門鈴。然後聽到一個蒼老虛弱的聲音說:『請等一下!』我在門口等了一陣,大門才慢慢打開。一個嬌小的老太太站在門裡,我猜她至少90歲了。她手上拿著一個小行李箱。我向屋內瞄了一眼,驚訝地發現公寓內的景象。
那裡看起來簡直像沒人居住,所有傢俱都蓋上了布,四面牆光禿禿的,沒有時鐘、沒有裝飾、沒有照片或畫,什麼都沒有。我只看到角落堆了一個箱子,裡面都是老照片和紀念品。
「年輕人,可以麻煩你幫我把行李箱拿上車嗎?」老太太說。
我將行李放進後車廂後,然後回來扶著她的手臂,帶她慢慢下樓走向車子。她感謝我的幫忙。「應該的」我說「我對乘客都像對我自己的媽媽一樣」,老太太笑了,「噢,你真的很好」她說。她坐進車內,給了我一張地址,並要求我不要走市中心的路。「但那樣就無法走捷徑了,我們會一直繞道」我向她說。
「沒關係,我不趕時間」她回答,「我要去的是安寧療養院」。她的話讓我有些吃驚。
「安寧療養院不就是老人等死的地方嗎?」我心裡想。
「我沒什麼親人,」老太太繼續「醫生說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那一瞬間,我決定關上里程表。「所以我應該怎麼走?」我問道。
結果,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我們都在城市近郊穿梭。在車上,她指給我看她曾做過櫃檯的飯店。我們經過許多不同的地方,她和丈夫早年住過的房子,還有一個她年輕時曾去的舞廳。經過某些街道時,她也會請我開慢點,好奇地從窗戶內張望,什麼話都沒有說。
我們幾乎繞了整個下午和傍晚,直到老太太終於說:「我累了,我們前往目的地吧」。在開往療養院的路上,我們一句話都沒有說。
安寧療養院比我想像的還小。抵達後,有兩名護士出來迎接我們。她們拿來一張輪椅,我則搬著老太太的行李。「所以這趟車總共多少錢?」她一邊問,一邊翻找著手提包。
「不用錢!」我回答。
「但你也要養家。」老太太說。
「還會有其他乘客的。」我笑著對她說
在她來不及思考,就給了她一個擁抱。她緊緊抱住我,紅著眼眶說道「你讓一個人生幾乎走到最後幾步路的老人,感到十分幸福,謝謝你!」我和她握了手道別。
回程路上,我發現自己在市中心漫無目的地遊蕩。我不想和任何人說話、也提不起載客的精神。我一直思考,如果當初我沒等到她?如果那時我找不到人,就直接開走了,她該怎麼辦呢?
現在當我回想起那一天,我仍然相信我做了重要且正確的決定。我們的生活中,總是不停地被<忙碌>轟炸。我們得做更「重要」的事,更快、更有效率。但這位老太太,讓我真正體認到了那安靜、有意義的片刻。同時也讓我感傷,人生最後旅程的那種孤獨和悵然。
我們都必須花時間與自己相處,享受我們的人生。我們都應該在匆忙地按下喇叭之前,更有耐心地等待。然後,或許我們才會看到,真正重要的事情。
~~真正的快樂並不是來自於舒適、財富或別人的讚賞,而是做了有意義的事!~~
以鏡為師
徒弟擦一面鏡子,邊擦邊說:「這鏡子可真是賤貨,幾十元買了這麼一大面!」
師父笑著說:「你可別小看了這鏡子啊!它可以當你的老師呢。」
「哦?」徒弟也逗趣說:「不知這鏡子老師將何以教我啊?」
「不管什麼東西,只要放到鏡子前面,它都映得出嗎?」師父問。
「當然」
「那麼東西移開後,鏡子裡還留有餘影嗎?」 師父問。
「那怎麼會呢?」
「這就是智慧啊!」師父說:「這叫"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徒弟,你在生活中能到"事來則應,事過即忘"嗎?」
「不能。」徒弟說「「想不到這鏡子還有點門道,還有嗎?」
「多得是。」,師父說:「比如孔孟先師或帝王將相來照鏡,你說鏡子會因為高興加倍細心嗎?」
「不會。」徒弟答。
「如果乞丐、棄兒來照鏡,鏡子會因厭惡而應付了事嗎?」
「不會。」
「這就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又叫與聖人居而不喜,與凡夫居而不憂,你做得到嗎?」師父問。
「做不到!還有嗎?」徒弟興沖沖地問。
「當甲物體正在照鏡子時,鏡子會一邊照甲又一邊惦念乙嗎?」
「不會。」
「這叫把握當下,而無所住。你做得到嗎?」
「做不到!還有呢?」徒弟窮追。
「鏡子映現紅色物體時,其本身會不會也變成紅色?映現綠色時會不會本身也成綠色?」
「不會。」
「鏡子本身雖不變色,卻仍能紅來現紅,綠來現綠,是不是?」
「是,這叫什麼?」徒弟問。
「這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你做得到嗎? 」
「做不到,還有嗎?」徒弟還不解渴。
「鏡子映人映物、映狗、映水、映火、而本身玻璃的本質卻始終不變,
這叫做"體不動而用常顯。用常顯而體不變"你明白嗎?」
「明白了。」徒弟感嘆地說:「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鏡子,竟蘊含了這麼多道理!
~~真是物物皆可為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