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從未思惟過空性、不是利根的初學者宣講空性,只有過患。對方會反駁你:「一直說空性多麼深很難懂,就因為甚深難懂,你才應該一再講,就慢慢會懂。」其實不然,不能輕易說空性。
對沒有智慧又沒有福報者說空性,只會使他陷入更多的危險,起邪見,認為甚麼都是空的,業果也都是空的,陷入甚麼都沒有的斷見。事實如此,常有人講到空性就是甚麼都沒有,就像之前說法所提到的比喻,你會說我的皮包空空的,你不會說沒有皮包,法並非不存在。
顛倒錯亂認知空性,損失很大,會讓自己升起斷見,否定業果,以為沒有惡趣而為所欲為,反而墮入惡趣。不淨,污穢處,指地獄、惡鬼、畜生道三惡道。因為升起斷見,否定一切而導致墮入惡趣。
另外有一種人,聽了很多空性,自以為很懂,就像我們這樣子啦(屯越堪蘇仁波切自嘲、反諷),我們嘴巴會講空性,骨子裡卻顛倒認知空性的內容,像愚人一樣自以為多了解。宗喀巴大師在《中論》的註解中提到不是龍樹菩薩的中觀見的其他見地在有關空性的內容方面,所破範圍不是太狹就是太廣,真正的中觀見是龍樹、月稱的中觀見,我們一般在外表上會說自己承許的是龍樹、月稱的中觀見,能滔滔不絕講出中觀見不是自性有等等,但如果好好檢查我們的認知,我們常常是顛倒認知空性,墮入斷見。
關於空性,我們常講一切法是空,一般人難以接受一切法怎麼是空呢,現實上一般人接觸到的那個一切法明明在眼前,對他是真實有的顯現。那種顯現是一種錯亂,呈現出法好像是自性有的。但是如果你是合格的心,具量的心,才能了解一切法是空的內容。不了解空性,人的心本質顛倒執持空性的內容,以為沒有惡趣而造惡業,因為這個關係落入無間地獄。
簡單地講,空性難悟,佛不輕易宣說。此二偈頌是說有人講空性很難理解,很難證悟,佛不輕易講,所以對方提出質疑就是應該要盡力講。但是盡力講反而對他弊大於利,對非法器者講授空性是很危險的。
一般而言,要講空性,說者與聽者兩邊都要有一定的水準,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說者似懂非懂,聽者二二六六,很難如實了解空性。
要說空性得有一定的資格,要具足並不容易。以食物舉例,吃到不好或不合自己體質的食物,會生病甚至死亡,如果吃的是符合自己身體的食物,吃的量不多也不少,可以增益體能,長壽無病很安樂。
講授空性的道理一樣,說者就似食物,對空性要有一定的了悟,否則一知半解的講空性,只會徒增聽者對空性的不清楚,甚至是顛倒認知。
一個合格的說空性者,他對空性有多少的確知,他對業果就有多堅強的確信。反過來說,他對業果有多大的堅定,也會反過來輔助對空性的確認。
自性空,所講的是,不是自己可以主宰的,而是要依賴因緣的聚合。所以會了解業果,這樣的抉擇會帶來這樣的結果,不同的抉擇會帶來不同的結果,都是由因緣聚合而成。
一方面由業果來了解因緣之間互相依賴關係,也會由此了解為何沒有自性,不是自己主宰的。所以空和緣起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這是整個道的道理。
如果對於空和緣起之間,不能按照佛所說如理理解,而是顛倒認知,最後會讓自己衰損。反過來,如果好好理解空性的道理,因此造善業,可以獲得安樂,獲得佛果無上菩提。
第二十二偈(是故應去除,捨此與斷見,為成眾利益,勤奮知真理。)是謹慎了解空性的忠告。如前所述,顛倒了解空性會墮入斷見的過患,好好了解則會有益處,所以要去除捨棄空性或落入斷見,小心謹慎去了解空性正見,才能在今生來世有所成就利益。
空性難以證得有兩個理由,一個理由是以空性的實相來說,因為它非常微細,所以難以了悟,另一個理由,除空性外其他所知例如無常等微細處需要靠正理了解,凡夫連這個都不能了解,何況是空性。
我們會認為身是乾淨的,不會認為身是污穢的,其實若仔細分析,眼睛有眼屎,耳朵有耳垢,鼻子有鼻屎,嘴巴有牙垢,身體裡面到處都有髒污,可是我們都覺得很乾淨。對凡夫來說,心都不知道粗顯的身體髒污,以為是乾淨的,只是因為薰習之故,心把不淨執為淨。凡夫連粗顯的身都分不清,更別提需要靠正理正因去分析的微細,至於空性就更是難。
那時正法非處。任何存在的有,是為法,有其體性可以執取,任何存在的是法的內容;士大夫所取所斷應修的部份,是為正法。非處,不是執為真實有的所緣處。正法非處,士大夫應修行之處,指的是空性,它是微細的,不是在感官中現前顯現。而凡夫執取的是當下現起感官所知的,空性是需要透過正理正因去推論所獲得的正法,如何能讓凡夫了解呢。
空性有甚深、寂靜、離戲論、自性光明、無為五個特點。寂靜指不紛擾混亂,離戲論指不是真實有。自性光明,明光,離遮障,指本來無煩惱,煩惱是偶然沾染上。空性本身是自性光明,現觀空性的慧也是自性光明,心也是自性光明。
因為佛陀了解到空性的法很深,除非福報夠且過去世曾有空性見的薰習,否則非法器者難以了解,佛陀想著那麼甚深的法要對誰講?所以成佛之後49天沒有說法。佛陀4月15日證得菩提,直至6月4日到瓦楞那西鹿野苑,由於梵天等的祈請,獻法螺及千幅法輪,才初轉法輪宣講四聖諦。
空性,大家嘴上說說容易,除非具足深厚的福報而且過去世曾有空性見不斷地薰習,否則對不是這樣根器的人宣講空性是很危險的,因為不瞭解空性者,乍聽之下會墮入邪見,認為業果不存在或是陷入常見,利弊衡量,弊大於利,不說比說好。好比一條小徑,一邊是懸崖,另一邊是荊棘,走不好會墮入深淵或被次遍體鱗傷,面對這條小徑,選擇不去還好一點。
我們不同,過去薰習深厚,到處受灌頂,自以為隨時都能成佛,當然不一樣,哈哈哈。(這幾句話是屯越堪蘇仁波切說法風格,反諷,自嘲)
所以就像走此險徑一樣,除非體力眼力很好,精神狀態各方面都很好,能安然過去,否則冒失入險,路不會平安地走。
空性那麼難,我們暫且把空性放下,先衡量自己斤兩,做自己能做到的也行啊。我們找適合自己程度的去學,這樣也可以。瘦小的人不要去扛幾百斤重物,沒有辦法的,走在路上搞不好會摔死。我們就拿自己拿得起的包裹就好了,不要不自量力。不要把牲畜草料架太高,牠搆不上吃不到會餓死。
那麼我們可以做甚麼?可以去累積資糧,在業果方面好好下功夫,例如行十善業、斷十不善業、布施、持戒、修忍辱、思惟瑕滿、念死無常等,這些我們做得到的就這樣去做。
其他去修非常高深的法門,去灌那些高深的頂,老實說,灌那麼多頂你現在到底成就了甚麼?甚麼果也沒有成就,不是嗎?看嘛,你受了多少時輪金剛、四部密續、瑜伽密續的灌頂,有哪些成果呢?
如果不斷的修持,最起碼本尊的觀修應該升起清楚的本尊像才行。如果沒有,那是基礎不足,所以無法在密續法門上修出甚麼成果。基礎不足指的是不去思惟瑕滿無常,一心只想今生圓滿。
如果真的了解空性一定可以解脫生死。
但是我們每次都會開空性法門宣講空性,總覺得一定要講這些。
但是空性不是這麼容易的,以我個人來說,在西藏還未淪陷之前,25至28歲左右有四年的時間在色拉寺修習中觀的課程,那時師長非常好,辯經的同學腦筋都很好,在這樣子有好老師指導又有好同學互相切磋空性的道理,雖然當時生活的條件並不是很好,也不至於像密勒日巴那樣修苦行,就是很辛苦,大家很專注學習中觀四年。
之後二十幾年,就沒有那樣的機會密集去接觸中觀,當然也不是把有關空性的放一邊,有時會想會想。有了那些學習的基礎,要我解釋空性,當然可以,文義略通,但是內心要升起空性體悟是不容易的。
有關空性內容,我們這樣聽聞,難以理解自性空,碰到這種情形,我們應該去想:是我們自己的智慧不足,所以無法了解空性的道理,不僅是遍知的佛講一切法性空,龍樹月稱菩薩印度大德等也是如此主張,我們應該相信一切法自性空,應該百分之百相信,因為佛是如是說。
我們應該採取的態度是,不要因自己現在心智鈍根而想佛說錯了,是自己智慧有限無法理解空性,然後設法去了解空性。
空性,不要想成甚麼都沒有,所講空性空的基礎為何?所破為何?如何說是空的?
先去了解這些,不要一想到空就以為甚麼都沒有這種錯誤的理解。講說房子空空的,那個房子一定會有的,只是房子裡面的甚麼東西都沒有,所以說房子空空的。同樣地,我們講那個法是空的,法本身是存在的,是有的,只是執為法是自主的、由他那邊有這部分是沒有的,是空的。
就這方面我們要馬上了解這個很難,可是首先區別這個,不斷的慢慢地逐次聽聞,一再薰習,總有一天我們可以了解空性在講甚麼,我們可以獲得粗淺的理解。
此法不善知,我執隨後至,從而善不善,因而善惡趣。(第二十三偈)
就像我們現在,暫時對空性不了解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當我們對空性不了解時會自我愛惜很強烈,升起強烈的我執。當然執為有我的我執與自我愛惜這兩個是心是略有不同,自我愛惜是因為我執,可以說有多強烈的我執就有多強烈的自我愛惜。
因為我執而升起自我愛惜的心,只會想到我要快樂,我要安樂,因為這種強烈的我要安樂,就會產生兩種不同作法,一種較有智慧的人或是可能因為宿業的關係而稍善的人,會造善業,因為他認為造善業會得善果,為了獲得安樂,他會造善業、斷十不善業、助人、對善有信心,因此持戒他得升人天善趣果報,因為布施所以未來享有種種受用。另外有一種人,為了安樂不擇手段,可以騙,可以傷害其他有情,結果盡是造墮惡趣的因,造種種不善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